名人家教
成就好习惯 | 培养孩子良好沟通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这样做?
成就好习惯 | 培养孩子良好沟通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这样做
此文来源于网络
第1种好习惯 心口相应,言为心声
——培养孩子语言沟通能力的好习惯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孩子时期的语言发展是人生最佳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孩子获得知识技能要通过语言,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要通过语言,与人交流更少不了语言。通过语言表达,促进孩子的沟通能力。
养成方法
●让孩子置身玩具和童话的世界。玩具和色彩斑斓的儿童读物是孩子所钟爱的两大宝贝,放手让他去玩,去翻看,在玩乐与“读书”中,加上大人的善意指点,不仅能够促进孩子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对孩子形成良好思维、发展语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有意识引导孩子说话。经常选择不同的话题引导孩子说话,一个小小提示,一张彩色图片,一段精美诗文,一个故事结局的编续,能引出孩子一大段对话或独白。
●多和孩子交流。学习语言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孩子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语言,就会处于明显的劣势。有的孩子对社会环境不适,就是因为理解能力差。这不是指词语本身,而是指他们不懂得对话的规则,不会交流。因此,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到亲切、自然、随意。谈话内容、形式因人、场地而异,可多可少。
●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没有表达清楚,为什么?可以让孩子“指挥”父母做事。父母严格按照孩子的指令去做,以便让孩子看到使用语言的效果。即使有的孩子说话发音不清楚,也不要当众纠正发音,而是针对孩子的发展情况,给他适当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2种好习惯 架起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
——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好习惯
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要学会关心别人,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从一言一行之中得到启发,从小事中体会与人相处的艺术,领会成功办事的窍门。
与人交流包括关心、聆听、合作、分享等。它要求孩子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处理矛盾,解决冲突,这对于人际之间、群体之间都是适用的。
养成方法
●积极参与。大人以为孩子会自然地就成为朋友。其实,除非孩子能经常与朋友在一起,否则友谊很难增长,有时候,做父母的也许需要为孩子穿针引线。
●培养自信。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擅长,他们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来,并利用这种专长结交朋友。有位专家说:“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你可帮助他培养某些爱好,从而认识更多的朋友。”
●适度纵容。孩子需要父母指导,但父母也需要让孩子对一些事情有自主权。例如,父母往往会为孩子的打扮或发型而操心,但专家说,最好是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自己作决定。在选择朋友方面,也需要给孩子某种程度的自主权。
●鼓励交往。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可以摆脱与成人交往时的拘束与胆怯心理,而变得轻松愉快,活泼自如。父母在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引导他们明白,除了自己有想法外,别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想法,除了自己能做的事以外,还有别的小朋友能做的事,要努力适应环境,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
第3种好习惯 独木难成林
——培养孩子与人合群的好习惯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拥有好朋友,但由于他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一些不合适的待人方式,使他们没有建立较好的友情。
合群,其实也是一种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父母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合群,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看到孩子没有伴儿,也不愿意孩子孤独。父母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与别人的交流比较少,与人相处未必容易。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孤僻、自私,而是希望他们生活得丰富多彩,拥有愉悦的心情,真挚的友情。
养成方法
●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可以邀请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来玩,买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活动用品,供他们一起享用。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交往活动。只要孩子主动和别人说话、活动或提出问题,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会孩子必要的社会技能。父母要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处事的办法,并提供机会让孩子去实践。如让孩子学会问候、交流等。
●让孩子喜欢幼儿园。三四岁的孩子极易热衷于社会性活动,寻求伙伴的意识强烈,而幼儿园是他们所接触的第一个家庭之外的有序世界,老师、同学、集体游戏、兴趣活动等等,在这里他开始走出从“个体的人”到“社会化的人”的第一步。
第4种好习惯 分享幸福,也分享快乐
——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
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
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很重要。
养成方法
●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无疑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父母还要教育孩子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父母应该理解孩子这种难以割舍的“痛苦”,让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另外,应常提供孩子为父母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父母应及时表扬强化。
●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并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帮助孤寡老人、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等。
●不要矫枉过正。父母要注意掌握分寸,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勉强孩子什么东西都与人分享,更不要因孩子拒绝分享而惩罚他,道理的灌输和经常性的训练及环境熏陶才是重要的。
第5种好习惯 众人拾柴火焰高
——培养孩子富有合作精神的好习惯
一个懂得合作的人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而无所适从。
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没有合作和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人际关系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强烈的独立意识作用下,他们希望从依赖父母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而另一方面,在摆脱父母束缚的同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烦躁、孤独之感,因而渴望寻找心灵的寄托,强烈追求友谊。这时,人际交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交往中,他们能够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协调关系,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起良好的人际氛围,从而提高对自我概念的认识。
养成方法
●给孩子创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一个整天争吵不休的家庭,很难造就出一个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孩子。父母必须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当、合理。对邻居、对同志、对来客都要热情、平等、谦虚、有礼貌。孩子会以父母为楷模,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
●树立平等观念。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则上为人处事,告诉孩子不管对谁都应树立平等的观念。要让孩子懂得,在人格上,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平等的。遇事要无私,要言而有信。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信赖、和睦相处。特别是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尊重他人。
●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那些“以我为中心”的孩子,开始在集体活动中很难与同龄伙伴和睦相处,只有碰了几次钉子以后,才会意识到在集体活动中一定要想到他人,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教育孩子要具备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团队精神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孩子具有团队精神,将更有益于他立足于世,因此,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提供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合作中获得团队精神。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对方,服从大局,讲统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容忍和随和是有尺度的,也就是说在合作过程中,不能唯我独尊,只想着自己,要充分顾及到他人的要求与需要,哪怕必要时做出一定的让步与牺牲;但是,迁就与让步是有限度的,不是放弃原则,在合作中要有自己的立场与个性,要知道取得同伴的信任与尊重是合作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