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保持边界感,对亲子关系到底有多重要?
保持边界感,对亲子关系到底有多重要?
01
“边界”这个词语听上去有点冷冰冰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
它会让你想到邻居门前的篱笆、公园草坪围栏、景区警示的门牌……这些界线无情地隔离了他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有形边界的存在,才引导人们对边界的尊重与遵守,从而带来更安全、更和谐的生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需要一种无形的“内在界限。”
心理学中的边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它不意味着自我孤立,而是在保护自己的外在、内在空间的同时,彼此健康地依赖,建立起来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密。
有了清晰的界限,双方在保持亲密的同时,各自平等独立、为自己负责。这样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下去。
在亲子关系中,边界感也同样重要。
许多家长感到养育孩子很烦很累,身心俱疲,方方面面都要亲力亲为,为孩子的事操心;
有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陷入危机,不理解为什么对孩子这么好,孩子却不领情,甚至反感、憎恨自己。
这两类现象,都可以追溯到亲子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上来。
只有家长把握好清晰的界限,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教育也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02曾经有家长问过一个问题:
“有时候下班回来很疲惫,或者心情不佳的时候,孩子还吵着闹着要我陪他一起玩。
内心真的很抗拒,但又怕拒绝孩子会对他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就很不情愿地陪孩子玩,自己的情绪很糟糕,陪玩的时候也难以全情投入。
这种情况下,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界限的问题,先满足孩子的需求,还是先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家长有了孩子后,就陷入了无底线的牺牲和付出中,一切以孩子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最卑微的位置。
比如:为了时时刻刻照顾孩子,妈妈可以放弃自己的朋友圈、休闲娱乐,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只要孩子想要买的东西,即便家里条件达不到,还是会省吃俭用给孩子买;
孩子生病了、闯祸了、学习落后了,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与焦虑之中……
然而,当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孩子身上,尽职尽责地围着孩子转时,也会无法避免地产生一种付出感、牺牲感,我们会情绪化地教育孩子,抱怨时常出现。
《有边界感的妈妈》一书中写道:
一个缺少边界感的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可以说是对亲子双方的“压榨”,妈妈感觉自己被孩子“压榨”、为孩子牺牲,于是免不了希望孩子补偿自己,而这又成了对孩子的“压榨”。
没有边界感的爱,亲子双方都很疲惫。
当你因孩子的问题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可能正是提醒你该转变思维,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的时候。
比起一味地忽视、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造成情绪问题,家长先照顾好自己,可以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孩子,否则,我们的爱里将充满控制、索取和依赖。
家长再爱孩子守住个人界限,孩子也会在日积月累的体验中,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和约定的规则,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03日常生活中,家长也会无意侵犯孩子的界限。
不尊重孩子的“物权”,未经孩子允许,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要求孩子把玩具送给别人;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查看孩子的手机、日记本,随意进出孩子房间;
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来做事。
这些行为,常常会招致孩子的叛逆、反抗,导致亲子关系冷漠疏离、矛盾重重。
还有的家长,会以“过度付出”的方式,侵入孩子的界限,亲子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没有自我,孩子是生活的全部;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常常拿自己的付出“绑架”孩子,让孩子听话。
孩子看似得到了满满的爱,实则背负着两个人的人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内心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孩子被保护、照顾得太好,缺乏独立做事、锻炼能力的机会,往往会缺乏责任感、没有主见。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一切都需要父母的照顾,这时,没有边界感,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是正当的。
但从孩子两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区分“你”“我”,产生物权意识,强调“你的”、“我的”,此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注意界限:
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动孩子的东西之前,需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分清楚自己和他人,树立边界意识,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慢慢地,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表现更为明显。
做有界限感的家长,要意识到,孩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隐私和想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隐私,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减少自以为是的干涉和控制。
家长把握好界限,明白哪些是自己责任范围内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不过度包办、干涉,让他自己负责,孩子才能长成人格独立、能力发展良好的成年人。
最典型的例子:孩子学习相关的事情,家长应该把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孩子自己,而不是比孩子做得还多。
孩子自己收拾书包、记住学习任务、按时完成作业、检查作业;
当孩子磨蹭、不好好完成时,不要表现得比孩子还着急,只需引导孩子意识到后果,自己调整行为,慢慢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还要懂得对自己负责,不把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和他一起成长、进步。
这样有界限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的,会让父母、孩子双方都受益。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