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鼓励孩子时,这几句话别轻易说,越说孩子越不自信
鼓励孩子时,这几句话别轻易说,越说孩子越不自信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们意识到:孩子自信还是自卑,早期教育中的鼓励和认可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父辈打击中成长的年轻父母,更加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信、勇敢,不要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吃够了自卑的苦。
所以这一届家长比上一辈更舍得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你真棒”“宝宝加油”几乎成为一句口头禅。
但这种鼓励真的能抵达孩子的内心吗?
有的家长会发现:有时候孩子越鼓励,他越害怕困难,越是不敢尝试。
比如有的小孩玩积木,试了几次失败之后就不玩了,大人在旁边鼓励他:“加油,你也一定会成功的!”
结果说了这句之后,孩子反而更加委屈:“我再也不玩这个破积木了!”之后,无论大人怎么劝,孩子怎么都不肯接着玩了。
为什么父母耐着性子的鼓励,对孩子却丝毫不起作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鼓励固然重要,然而一旦方式错了,可能会起反效果。
01
哪些鼓励对孩子没用?
第一种鼓励:空洞的鼓励。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难,都习惯对他说:“加油”“你是最棒的”。
我们忽略了,很多事真的不是“加油”就能成功,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加油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有位家长抱怨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有时候做不完,孩子还会哼哼唧唧地哭,她也舍不得凶孩子,只是在一旁给孩子加油打气。
可无论她怎么鼓励,孩子也没有任何改变。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完全是因为孩子喜欢拖拉、磨蹭,而是他真的不会做,害怕自己做不完、恐惧自己做不好,他不愿意面对。
说白了,就是能力问题。
这时候,一句简单的“加油”不能带给孩子任何信心,反而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加油”这句话表达的是父母对成功结果的期待,那么潜台词就是:
“你一定要做好。”“你怎么可以失败”
但孩子并没有信心,反而在“鼓励”下意识到如果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待,父母会失望,对困难和失败越来越恐惧,最后出现了逃避和退缩的念头。
当孩子遇到不敢做的事情时,一是缺乏勇气,二是事情真的难倒了孩子。
他对你说:
“我不会”“我再也不要学了”,
实际上是在说:
“我觉得好难”“我努力了,可还是不行”“我真的做不到”。
一句简单的“加油”,是非常懒惰的鼓励,看不到孩子的痛苦所在,孩子内心的恐惧情绪其实是被忽视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加油”这个词也可以变得伤人。
第二种鼓励,不承认孩子遇到的困难,总是把“简单”挂在嘴边。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常说:
“这个题目很简单的,你再试一下就成功了。”
“这有什么不会的,这多简单啊!”
“你看那么小的小朋友都能做到,你也可以。”
我们试图让孩子相信,他所面临的事情很轻松,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你在小题大做。
然而,孩子和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在动物界,很多小动物都有个生存本能反应叫做“战或逃”。
当小动物受到了某个东西的威胁时,他们会评估自己的能力,要么跑开或是主动出击。
孩子也是一样,在困难面前之所以会犹豫不决,是因为他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他没有十足的把握,在逃避问题的过程中,也就随之唤起了害怕或焦虑等情绪。
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强调问题的简单,孩子不但没有被鼓励的感觉,反而会感到更大的压力:
“我觉得好难,爸爸妈妈却说很简单,肯定是我太没用了。”
有这样念头的孩子,更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无能,容易习得性无助,放弃努力。
02
当孩子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推孩子一把,但是必须推得温柔,推得有耐心。
很久前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小男孩,手指被卡在水杯瓶盖口,半天抽不出来,父母带他到消防队求助,看到消防员拿出救援工具,小男孩被工具上的大钳子吓住了。
这时,旁边的爸爸妈妈劝慰他:
“你是最勇敢的男子汉了!”“你是男子汉了还怕什么?”
但这样的宽慰对孩子来说毫无作用,他哭着说:
“可是我还是小孩,怎么勇敢嘛?!”
孩子天真的话语,大人听着甚是可爱,但是他道出了所有孩子的心声。
脆弱、无助本就是孩子的权利。
那些对大人来说稀松平常的小事,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是挑战。
他们遇到问题时会恐惧、会退缩是再正常不过的,如果我们逼他勇敢、让他加油,孩子的内心反而更加沉重,他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该有的,是错误的。
这些不被理解的孩子也很可怜。
我曾经听说有的家长教怕水的孩子学游泳,鼓励、打气没用,干脆把孩子扔进水里,逼着他学。
于是,摧毁了孩子的安全感和对成人的信任,让孩子的恐惧更深,得不偿失。
经历焦虑情绪的孩子,渴望被看见、被接纳、被保护,需要家长告诉他:你会陪在他的身边,这是心理层面的安全感。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加油打气时,要把理解放在第一位,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矫情、小题大做。
03
那么,什么样的鼓励才能抵达孩子的内心?
首先,你需要认真地听孩子说,把你的关注点放在他的情绪上,承认孩子的负面感受如愤怒、伤心、失望的合理性。
例句:“你现在肯定很难受/害怕/难过。”“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很焦虑地说:“我明天要考数学期末考试了。 ”
比起:“加油,放轻松。我相信你能考好。”
孩子其实更想听父母这么说:“你听上去很发愁啊,我打赌你肯定很希望现在考试已经结束,并且你也通过了。”
孩子有时候只是想让你了解他的感受,认真倾听或者帮他说出感受就会有好的结果。
因为你没有排斥他的脆弱和退缩,这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就能缓解孩子一半的焦虑。
其次,让孩子知道你会陪着他面对困难和痛苦。
例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爸爸妈妈陪着你一起来试试看!”遇到难题,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畏难情绪,比起空洞的鼓励,你能站在他身边,陪着他一起面对难题,更能带给他支持和鼓舞。
“一起”二字的力量很强大。
举个例子,孩子第一次学单车时,是需要大人帮忙练习的。
当孩子感受到你在扶着他或是在后面护着他,感受到安全时,他们就会更加放心地去学习。
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样,这不是说,大人要一直代劳,一直让孩子依赖,而是在孩子感受到压力时,让他感受到安全和陪伴。
这种适当的帮助,会让孩子积累积极的体验,后面他就会越来越勇敢。
最后,多鼓励过程和细节,少关注当下的结果。
例句:“我看到你在……做得很好。”“我们不一定现在就要学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成长型思维的相关理论中提到过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做:“not yet”(尚未达到),“not yet”意味着孩子还在努力的路上,只是暂时还没有到达终点而已。
这个概念,给了孩子希望和方向。
鼓励孩子时,也要去培养孩子这种积极思维。
很多孩子自尊心高、要强,加上父母对结果的关注,让他们认为,做事情一定要马上就做好、马上就成功。
比如孩子学毛笔字,一开始写得不好,他们会自暴自弃地说:“我学不好!”
那么,当我们鼓励孩子时,可以在句尾加上yet:你只是现在尚未学好而已。
与此同时,关注孩子过程中的细节和努力,你可以选出哪一个具体的字写得很好,哪怕是一横,一竖,都可以指给他看。
让孩子明白:自己已经开始在学着如何写好毛笔字了。
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孩子内心也会生出信心,也为孩子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父母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无助,并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才能帮他迈出第一步。
做好这三点,相信孩子不再是遇事只会说“我做不到”“我不行”,而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有勇气去尝试和挑战。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跨越挫折的勇气,乐观前行!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