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凝聚家校社合力 守护孩子身心健康
凝聚家校社合力 守护孩子身心健康
中国教育报
作者:金紫薇
近日,北京市进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儿童感染人数增多。有的孩子为了不落下功课,边输液边写作业。为此,一些医院专门设置了“学生输液区”或“爱心书桌”,有的家长甚至把私家车和露营装备打造成孩子的“第二自习室”。这一现象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学生在输液室里写作业实为无奈之举,不是家长想卷,而是因为落下的课程和作业不会因为生病而等你。
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明确提出,学校对学生患病期间的作业一律不做硬性要求,不建议患病期间赶、补作业,意在提醒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健康安全。身心健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在功利性、短视性观念的影响下,不敢松懈的家长、不甘落后的学校、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社会内卷,让孩子被裹挟在“兵荒马乱”的学习战场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守护孩子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协同联动效应,形成跨界融合的大健康教育共同体。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形成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共识。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地解构和重塑着教育形态。未来教育将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更加聚焦培养健康生活、内心充盈、学会学习、生动鲜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如果学校、家长和社会仍然在传统的“教育等于高分、名校、好工作”的观念中原地打转,忽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重要性,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适应和应对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教育观,共树全面健康成长的可持续人才培养观念,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健康、回归有温度的自我。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青少年的健康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每个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协同育人合力,树立全要素全周期的“大健康教育观”。学校要加快推进健康教育从重诊断向重预防转变,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要发挥枢纽作用,一方面通过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共同达成对学生身心健康最为重要的心理认知;另一方面,邀请医院或医学院专业人士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或系列课程,最终形成守护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共同体。
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孩子拥有松弛感。事实上,无论是消失的课间十分钟,抑或输液室里写作业的“特殊风景”,本质上都是对孩子身心发展和个性延展的压抑。教育不该是沉重的,而应是松弛的、闲适的、有趣的。负担过重必然走向肤浅而逼仄,不利于孩子创新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学校要积极开发“以玩促学、以趣启智”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动起来。家长要通过游学、旅行、家庭劳动等形式,让孩子活起来。博物馆、图书馆、社区等要创新开发教育活动、积极提供教育平台,让孩子热起来,全面感受肆意的青春、身心的舒展。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曲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