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让家校合作成为共育人才的“纽带”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6/29 11:38:52 作者:周海丽 浏览次数:119

     让家校合作成为共育人才的“纽带”

东方教育时报

许多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认为,童年是人生中最特殊、最重要的阶段。他们倡导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然而,现实中的种种现象显示,仍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忽视”了儿童的存在。如,有些教师为了“推陈出新”,迎合课改理念,以儿童为“工具”,在公开课上一遍遍地“表演”,希望受到听课专家的认可;有些家长打着“民主”的旗号,帮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却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真正考虑过孩子是否喜欢;还有些教师和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合作沟通,为孩子打造个性化的教育。

 

在《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中,我看到了上海市实验学校开拓性的举措,看到了真正为了培养“个性化人”的教育新模式。其中,上实在家校共育方面的探索给了我诸多启示。“上实的家长在接受与控制中平衡孩子的学习与生活,通过言传身教、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构建温馨的家庭氛围等方式,助力孩子成长。”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家长们努力发现并开发自己孩子的潜能,真正做到了“家校合作,共同构建成长的环境”。

值得称赞的是上实的家长群。从2011年开始,家长们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从组织孩子参观企业到去山区献爱心,逐步明确了教育的价值观——守望孩子成长,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呈现精彩的自我。活动的举办既加强了家长间的沟通交流,也让孩子们收获了学习与实践的快乐。

在书中,我们看到上实利用“家长资源库”,努力开发并完善“校本课程”。前来授课的家长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堂的形式也更灵活多样,有专题讲座、社团活动、校外参观等,将各种教育资源很好地融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模式最大的获益者是学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满足了他们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通过阅读上实的办学举措,我对“合作”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合作的指向应是人。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真诚而独特的个体认识、情感与期待投入其中,这期间会产生差异,由此而形成强大的改变,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第二,合作指向的是事。在改变中会有新的事物诞生,比如新的课程、新的作业模式、新的教学活动等。例如,家长开放日,这是家长们所期待的,家长们很希望进校园观察、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然而,活动举办完了并无家长的信息反馈环节,或是仅通过设置简单的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在此次活动中的感受和建议。前者的合作无疑是失败的,后者的合作也仅停留在了最初的阶段,并未有新的互动生成。所以,相对容易的检测合作效能的方法就是追问教师和家长:在交往中你学到了什么?

合作是在信任、尊重、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想要抓实“家校共育”,凝聚教育合力,不能仅关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数量,还应关注活动的内容是否丰富,家长的参与程度是否深入等。学校怎样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何更好地整合家长的资源?在家校共育的活动中,如何能够增强教师的创造力和组织力?这些问题都值得不断探索研究,相信书中所介绍的上实的一些做法也会对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作者:宁建宇

责任编辑:柳琴 江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