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教


舍近求远促子治学,耳提面命不如放手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9/27 17:45:25 作者:聂小凤 浏览次数:15

舍近求远促子治学,耳提面命不如放手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

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多年,门生众多,曾与张拭在岳麓书院会讲,学生多达千人。《朱子家训》是朱熹晚年留给后世子孙的一篇家训,只有三百余字,却成为千古“治家之经”。而《童蒙须知》(又名《训学斋规》)是朱熹为了训导子弟从穿衣饮食说话走路、读书写字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而编订的。他重视家庭教育,并将道德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朱熹的长子朱塾出生。朱熹很是喜爱这个儿子,认为他“自幼开爽,不类常儿”,前程可期。除了自己亲自督导朱塾的功课外,朱熹还择请品学兼长的门人来共同训导爱子。可朱塾虽然智慧超群,却懒散松懈,并非积极上进的孩子。尽管父亲师长严格约束,但朱塾直到弱冠仍旧难改陋习,惹得朱熹为之伤透脑筋。

想到自己从小便听从父亲教诲,外出求学,拜访名师,一路上虽是艰苦异常,却也因此顿悟良多,最终有了今日的成就。朱熹觉得不如也像父亲一般,奉行“易子而教”之法,将这孩子送去别处求学。

于是朱熹当即修书一封差人送至自己的好友吕祖谦处。随后,他将儿子叫来,严肃而不失亲切地说:“如今你已长大成人,这样待在家中,眼界与学识只是拘泥在这一方天地之间,倒不如出去闯荡一番,访求名师,才能有所长进。”朱塾一听,不解地问:“我常常见到人们不远千里来此处拜访父亲,并总是听人赞誉父亲是当今最有学问之人,如此儿子怎还需要向他人求学?”“为父年少丧父,如今犹将先父遗训铭记在心,不敢怠惰。你祖父临终前教导我定要努力上进,并无论如何要拜你外祖与胡宪、刘子晕三位先生为师。为了遵从先父教诲,我徒步百里,最终访得名师,才使学问大增。你总是这般待在家中,一是容易被生活琐事纠缠,二是难免被亲人温情所牵绊,这些对治学或多或少都有所阻碍。况且,为父即便学问再大,总要念着你我父子之情,难免会有不舍之心,单凭我一人之力仍难将你育成英才。倒不如让你外出历练,一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二来博采众长丰富阅历。”听了父亲的话,朱塾似乎很受启发,不日便启程离家。尽管下定决心让儿子外出历练,但做父亲的又何尝能够真正放手,毫无牵念?朱塾临行前,朱熹赠予书信一封,信中交代儿子要慎重交友,听从先生教诲。并且告诚儿子改正懒散之习,为学为人都应勤谨。朱塾谨记父亲教诲,在先生吕祖谦的帮助下,终于改掉恶习,端正品行,最终学有所成,官至吏部侍郎。

父母对子女的爱往往处于本能。因为爱孩子,不想他受到挫折与伤害,就为他扫清眼前一切可能的障碍;因为爱孩子,就想要帮他改正所有陋习,就仗着父亲的威严,说教甚至打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过早磨去孩子身上的灵气。所以有时候,放手也许是最好的教育。只有放手,才能使孩子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增强自主意识,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当然,所谓的放手,并非全然放任不管。朱熹将儿子送上外出求学的道路,放手让他闯荡的同时,仍旧不忘在背后默默提醒,并与老师及时沟通、配合,最终才成功帮助孩子改掉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