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对孩子“过度关注”是一种伤害!做到这4点,对大人是“松绑”、对孩子是成长……
对孩子“过度关注”是一种伤害!做到这4点,对大人是“松绑”、对孩子是成长……
带孩子在小区里骑车,我们这几个家长在一边看得心惊胆战,时不时提醒:
“看着路,别摔跤啊!”
“慢点儿骑,别互相撞了!”
孩子骑车出一身汗,我不骑车也出一身汗——冷汗,生怕一个提醒没到位,孩子出点儿事故。
为什么现在家长养孩子普遍心力交瘁?因为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像这种小事,我们管得太多了。
管得多确实可以避免孩子犯一些错误,但同时也阻碍了他的成长。02
平时的生活里,家长更是把这种“关注”放到各处,反而引发孩子各种问题。1. 玩乐上的“过度关注”,孩子难以专注
像上面提到的骑自行车,当孩子沉浸其中时,我们频繁地打断,迫切地想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给出自认为更好的做法,喋喋不休,使得孩子根本没办法专注于自己的行为。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孩子专注地玩某个玩具上、翻看感兴趣的书籍时。
2. 学习上的“过度关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如今,父母给予孩子最多关注的地方可能就是学习了。
为了让孩子好好做作业,家长在一边监督、辅助;为了让孩子少犯错,一遍遍提醒;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提前安排好学习任务。
孩子的内驱力就是这么被破坏的,没有内驱力,孩子是不会积极主动去学的。
在学习上,父母能做的其实不多,学习的成果最终要靠孩子自身来完成,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3. 生活上的“过度关注”,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不小心打翻牛奶、弄脏衣服、吃饭掉饭粒……
孩子的小毛病总能引起父母的絮絮叨叨,于是他们的精力全消耗在这种小事上。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父母的“过度关注”还体现在“替孩子做选择”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怎么能不吃鸡蛋呢?鸡蛋有营养;别选白色的衣服,不耐脏!
父母以为是“为孩子好”,孩子感受到的却是被忽视和否定。
03
父母和孩子相处,分寸应该如何拿捏?如何保持合理的“界限”呢?1. 少入侵孩子的感受
饭菜好不好吃,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兴趣班、文具、衣服等喜不喜欢,孩子说了不算,家长说了才算。
父母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将在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中关闭起心门,不再信任父母。
我们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才能让孩子活出生命力和自我。
2. 少“指导”,多鼓励孩子试错
有的大人很爱指导,孩子要尝试新东西,父母的指导就接踵而至,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
这种行为是在传递给孩子:你是错的,我是对的,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这事儿只能这么做。
能让孩子试出来哪种方式更好,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才是最有意义的。
3. 少干预,多给孩子留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有足够的留白时间和自己、朋友相处的。
也就是说,一天里,孩子是需要脱离老师、家长的安排和指导,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开心、充实、失落、难过,从而思考什么是幸福感、成就感,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父母把握好界限,会辅助、会引导,但不过多干预,才能给够孩子成长的空间。
4. 父母多照顾自己
父母照顾好自己、经营好自己,才可以带动孩子变得更好,父母的特质、生活方式和思维认知,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未来有规划,不断提升工作技能;能搞好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成长思维,有尝试做改变的勇气……
好的父母,就是一边关注又一边放手,既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又体现出对他的成长有耐心和信心,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