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打了孩子,你就不是好妈妈了吗?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5/9 9:11:32 作者:王爱勤 浏览次数:18

打了孩子,你就不是好妈妈了吗?

有时候,我们该如何做或许并非最关键的,我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才至关重要。

在理解这位妈妈的内心动力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她的困境。她说自己明明知道打孩子不对,却还是忍不住动手。打了孩子后,她又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不是好妈妈,若不打又觉得自己不称职。这位妈妈似乎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仿佛怎么做都不对。

教育孩子似乎只剩下了打与不打这两个极端选择,而自己也只有好妈妈和坏妈妈两种身份。她没有其他选择,没有其他余地。

她的关注点并非是打了孩子后该如何反思,如何改进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等,而是一味地自责与后悔。

这或许是她非常熟悉的一种模式。既然怎么做都可能被批评被惩罚,那在打完孩子后的自责与后悔,就像是在对外界表达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本可以掌控一切。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全能感,而这种全能感实则是为了防御那个无能的、不完美的自己。

当她看到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不好、自己也不能接受的那一面。而且打孩子的行为,本身就是将那个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全能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与此同时,她可能也会觉得外部世界也是如此对待她。比如她觉得自己没学好心理课,就好像觉得我会因此而不高兴一样。她将无助的、被要求完美的自己投射给了孩子,又将强大的、要求的那部分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追求完美的父母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也能完美,那自己的家庭就会很完美,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也就圆满了。但他们并非真正为孩子考虑,而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那个完美的空缺。

他们把自己的追求强加到孩子身上,以此来避免面对自己无能的现实。如果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那孩子就成了问题的责任人。

有这样一位朋友,她是机场值机柜台的工作人员。机场的工作环境有诸多要求,而她总能遵守这些服务标准,除了上级主管来巡视的时候。每次上级主管来巡视,她就会出纰漏,她觉得上司总是盯着她,不放过她。于是她与上级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好。这也是她去做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

在谈到与妈妈的关系时,她说小时候总是被妈妈盯着,房间不能有一点不整齐,连吃饭、走路、说话稍有不妥,妈妈都要纠正她。她很讨厌这样的感觉,但后来她走到哪里都好像会遇到这样的感觉,被别人盯着,不能出错。然后在工作中总是陷入与上级的对立状态,最后不得不频繁跳槽。

她说小时候还会为达不到妈妈的标准而难过,但后来她干脆就放弃了,因为她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妈妈的标准,她也逐渐养成了拖延的习惯。妈妈追求完美的态度深深植根于她的内心,而她则用相反的态度去面对。

拖延,是为了防御内心的恐惧,因为她总是害怕事情做不好,达不到妈妈的标准。由于她的拖延,工作中会积累很多事情,甚至有些工作是不能拖延的,所以她常常感到无力,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好事情。

如果上级再催促她,或是指出她工作中的问题,她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上司的关系上,认为上司总是盯着她不放。她把对妈妈的情绪转移到了其他人际关系中。

当我们梳理清楚这些后,她才意识到自己与上级的矛盾源于内心的冲突。

如果父母过于追求完美,并将这种追求完美的责任强加到子女身上,那子女成年后可能会像父母一样,为了达到父母的标准而苛求自己。他们成为父母后,也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苛求自己的孩子,以期达到完美。但他们的内心可能很难体验到快乐,亲子关系也可能会变得很糟糕。

因为他们总是被事情没有做好、可以做得更好等想法困扰,觉得事情做得不够就会对不起谁。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她觉得孩子学习有问题,就对不起学过的心理课。

还有一些成年子女可能会像那位朋友一样选择放弃,朝着父母期望的反面走去。他们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上出现各种问题,也可能会让自己的工作事业变得一塌糊涂。

因为他们的内心可能会产生另一种动力,即如果自己做好了,成功了,那就意味着满足了父母的要求,达到了父母的标准,那样自己就不再是自己,而只是满足父母的工具而已。

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就会继续延续这种行为模式,不断苛求自己、苛求伴侣或孩子,也可能会自暴自弃,让自己放弃很多机会和成长。

当我们发现自己对孩子也有这样的要求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让自己内心更舒服。

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内在的苛刻批评者,这源自对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他人的内化。他一直盯着你,你就好像是他的一部分,你必须绝对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你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同样,我们需要自我觉察,是不是将孩子也视为了自己绝对控制的一部分,绝对化地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否则就会很愤怒,就会指责攻击孩子。

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己这部分时,就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给对方一些空间,也给彼此的关系一些空间。

有时候,可以允许孩子犯错,也允许自己有做不到的时候,犯错并不意味着结束,犯错恰好是做出新的尝试的开始。

每一次成长,都是从错误中来,每一次尝试,都是从内心发出。

也许,你真正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希望自己也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有一次发自内心的动力,而不是别人给的要求和标准。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