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家教


幼儿时期的个性特征有哪些表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5/6 16:14:58 作者:王庆慧 浏览次数:120

幼儿时期的个性特征有哪些表现


幼儿迅速成长给父母带来喜悦,同时,父母也应意识到责任也在增加。在幼儿走路不稳的时候,要加倍照看,防止摔伤、烫伤。而更为重要的是多为幼儿提供行走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得到更多锻炼。

当幼儿走路不稳,摔倒在地而哇哇哭的时候,父母、家长应该怎么办?正确的做法是:用鼓励的言语,要求幼儿自己爬起来,而不是去搀扶。可给予鼓励、安慰的言语。这样做,既鼓励了孩子的勇气,也暗示给他刚走路摔跤是不足为奇的,不必大惊小怪。这样做,还可使幼儿克服娇气、胆小怕事等不良心理品质的产生。孩子摔倒后,父母的这几句简单话语,对幼儿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可使幼儿在每次摔倒后都能自己爬起来继续玩耍。

如果用相反的作法:父母一见幼儿摔倒就大惊小怪地喊,并马上把幼儿抱起来,虽然幼儿可能还不懂大家在说什么,但见到父母惊恐的样子和声调,幼儿可以理解到:摔倒了是可怕的。同样是简单的几句话,而后者则会给幼儿造成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幼儿对走路产生惧怕心理和畏难,再次摔倒后只是哭着等待着成人把自己抱起来而不敢自己爬起来。这种做法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害处。

个性,是构成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貌一样。那么,人的个性特征是从什么年龄发生、发展、形成的呢?又有哪些表现呢?从儿童心理学中我们了解到,个性特征的形成,除了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因素之外,幼儿时期是个性特征的萌芽时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天性的个性特征表现在婴儿出生后的神经类型的差别上,如有的小孩从一出生就表现了好哭、好动,逐渐发展为活泼、爱说话,主动和父母及其他成人交往;而有的小孩则从出生后就表现了安静、不爱啼哭,逐渐发展为稍沉默,不爱讲话。有的小孩动作灵活,有的则呆板等等。但是,这些表现可能是极不固定,在后天(出生后)的培养、教育、父母个性和环境的影响下,很容易转变。如某些个性特征(属于缺点的)可能被掩盖;某些属于优点的个性特征可能被发展。相反,如果出生后受到不良教育和影响,则可能将属于缺点的个性特征被发展,而属于优点的个性特征被掩盖。这就是所说的人的神经类型的“可塑性”。

二、幼儿期的个性萌芽,表现在功儿的自我意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的形成与最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上。幼儿最初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从1周岁以即开始。具体表现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如果我们做些细致观察,就可看到发生在幼儿之间的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关系。如有的幼儿善于交往,与其他儿童和睦相处;而有的幼儿则喜欢“拔尖儿”,将玩具占为已有,不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最初表现,也是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最初样子的意思)如果您愿意让您的孩子长大后能与人友好相处,并具有较强的交往和交际能力,那么,塑造良好个性品质的工作要从幼期、个性萌芽期就开始。

三、幼儿期儿童在玩耍和日常生活中还具有喜表扬、厌批评、主观任性或温柔、和善等个性表现的萌芽,父母、家长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意识地对他们的个性进行培养、教育,进行“精雕细刻”,这对长大形成固有不变的良好个性有极大帮助。

                                    (此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