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适度追求完美才是最佳状态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4/3/3 20:54:47 作者:徐辉 浏览次数:72

适度追求完美才是最佳状态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常常追求完美。在某些情况下,追求完美的态度能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能力,但是过分追求完美则可能使人陷入困境,导致压力过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学会释放压力寻找平衡

完美主义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尤为常见,但是并非仅限于青少年阶段。在青少年阶段,孩子们往往会自然地产生完美主义思维,内心也会因此产生困惑。

曾有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心理问题,他发现孩子只要做错一道题,就会用铅笔扎手背惩罚自己;如果考试没有得满分,孩子会否定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不断责怪自己,甚至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这种极端行为正是完美主义的表现。

追求完美是否意味着与快乐绝缘?当然不是。

完美主义者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积极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高,总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因此他们会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相比之下,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尽管内心同样有更高的追求,但他们关注的并非目标本身,而是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比如,自己的设计方案已得到上级认可,但还是觉得不够完美,担心别人指指点点,内心纠结不已,感到十分痛苦。

因此,我们需要在追求完美与释放压力之间寻找平衡,适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并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家庭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

在消极完美主义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孩子某次考试考了98分,追求完美的父母会引导孩子去寻找没有得满分的原因。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可能会逐渐接受父母设定的高标准。因此,他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并不断告诉自己,“失败是不能容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会成为消极完美主义者。

但是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一次失误不能代表什么,下次再努力就好”“我觉得你已经很棒了,我小时候都没有你这么优秀”……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变成积极的完美主义者,越挫越勇。

适度的完美主义是一件好事,它激励我们追求目标,认真学习和工作,有时候还能提高效率。然而,过度的完美主义可能导致内耗问题。根据阿德勒目的论,一旦人们确立了目标,就会为之付出努力。当无法实现目标时,人们就会陷入痛苦之中,这种状态被称为负多巴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人们会渴望实现目标,进而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导致效率下降。

调整心态坦然接受小瑕疵

如何跳出过度追求完美的怪圈,减少内耗呢?

不过分期待完美。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期望值较低,就不会过分担心失败,能够接受自己的小瑕疵。即使真的失败了,也不要太纠结。

不要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我是父母的骄傲,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考第一名。”“这次同学聚会,大家会不会觉得我是最没有前途的那个。”请摒弃这些担心让他人失望的想法,过度关注他人评价,只会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

专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你符合消极完美主义者的特点,请务必调整思维:追求完美应该成为目标而不是过程,相信自己,即使不完美也可以闪耀。工作、学习应尽力做到最好,但不要苛求完美。在追求优秀的同时,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并根据自身期望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