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专家观点】孝道,产生学习与成长动力
【专家观点】孝道,产生学习与成长动力
孝不但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无论在任何时期,孝都是我们国家、民族、社会最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长要以身作则,从情感依赖到责任担当,关注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这便是孝道,孝道会产生学习与成长动力。
——《 孝道,产生学习与成长动力》
十年前,儿子到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读博士,每天中午(当地时间晚上十二点钟左右)是固定的家庭聊天时间。有一次,我们聊到开题的话题,我问儿子如果开题通不过咋办,儿子说那就只能回国了。我说,回来挺好,在家附近找个工作,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岂不更好?儿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我问为啥不行,儿子沉默了几秒回答道:“不能给中国人丢脸。”是的,自己家的脸可以丢,中国人的脸不可以丢。
这种家国情怀,其实来自一种朴素的情感——孝。中国传统中,十分注重对孝的教育和传承,孝不光是听父母的话、给父母养老,在一定条件下孝的情感可以扩展为为国争光的情怀。只有对父母长辈孝敬的人,才可能去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儿子在国内努力学习也许仅仅是为了不让家人丢脸,出了国,全力以赴,目标便上升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因此到开题时,由于儿子准备充分,原定两个小时的答辩,二十分钟后便不再有教授质疑了。
经常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然后对孩子学习不管不问,意思是学习对你自己有好处,自己要努力,你成绩的好坏与家长无关。这句话,表面上是尊重孩子,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孩子,其实这也给了孩子摆烂的理由,当孩子有逆反情绪时就会说:“既然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那我现在不想学了。”这时,家长就会处于无言以对、进退两难的境地。
孩子学习与成长仅仅依靠自我的主动性是不够的,更需要一种责任与担当,这种责任与担当恰恰来自孝。百行孝为先,孝是道德的根源,是为人的根本;《孝经》开篇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孝从爱自己开始,之后是立身社会,实现为父母、为家庭、为国家争光的目标。可见,引导孩子践行孝道,就是培塑孩子的优良品德,激励孩子追寻更加远大的目标。这个时候,父母的教育引导是一定不能缺位的。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这种孝道呢?
首先是家长以身作则。家庭教育绝不等于说教,而是一种影响与熏陶。作为家长,育儿要先育己。《三字经》讲:“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洵,他年轻的时候对读书兴趣不大,只热衷于游山玩水。二十七岁他开始发愤读书,一是因为在编写家谱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祖先的成就而自感羞愧;二是见妻子程氏教孩子们认字读书,意识到如果自己不思进取,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子女。所以苦读不休,最终成为文学大家,这一过程中培养两个孩子苏轼与苏辙成人成才,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可见,家长立身行道的过程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并影响着孩子。家长践行孝,成就自我,同时成就孩子。
其次是明确使命与担当。孝的首要内涵是如何侍奉父母,其前提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责任。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社会使命与担当:做教师就应该教书育人,做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做军人就应该保家卫国;除此之外,每个人还应当有自己的家庭担当,那就是——修身齐家。孩子的另一个社会身份是学生,那就应该有学生的担当——读书学习。经常听说有些家长会和孩子约定,如考试考好了可以旅游、买手机等等。其实,这两件事完全可以分开处理:该旅的游就安排游,该买的手机就买;同样,能努力学习就应该努力学习,不需要交换,因为读书学习是学生的本职。
本职就是一个人自然身份所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如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王阳明的“读书做圣贤,方为人生第一等事”。我们都是普通人,不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为自己的尊严、为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读书、努力工作是应该有的。
第三是关注进步与成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高层次需求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他人的认可,孩子会在家长的尊重中产生自尊,在家长的不断认可中进步与成长。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而且要表达出来。如:“今天见到熟人会主动问好,我很开心。”“这次考试中,这么容易错的题目都做对了,真是不容易。”“今天顺便将垃圾扔掉了,是父母的好帮手。”当然也不放任问题,但要恰到好处地指正。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比例最好控制在3∶1。家长在指出孩子的一个问题时,最好先列出孩子三个进步的表现,这些进步的表现最好和孩子的以往比,尽量少和同学或小伙伴比。
如此坚持关注,孩子就会渐渐明白学习与进步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还是家庭进步的一部分,就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学习与成长的动力,因为他在践行孝道。
孝不但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无论在任何时期,孝都是我们国家、民族、社会最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家长要以身作则,从情感依赖到责任担当,关注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这便是孝道,孝道会产生学习与成长动力。(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进华中学语文教师)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