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我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8/14 11:39:33 作者:周海丽 浏览次数:290

我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

山东学习平台

2020-06-05

订阅

作者:张景宗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青少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与澳门大学学生交流时勉励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他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当前,我国正迎来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国的青少年,正是明天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在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让我国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正确应对各种文化认同挑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并接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真正成为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后备队和生力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要创新教育理念,形成全方位教育格局

加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学校是主要阵地,教师是引路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活动,教师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摆脱思想的浮躁,使率真的心灵不迷失方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精华渗透在文学作品中,渗透到历史课上,渗透到教科书里。音乐、美术、书法、乡土等课程也都应渗透进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使青少年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思想、文化、习俗、节日等具体形式的耳濡目染,从小便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传统文化中诸如孔融让梨、悬梁刺股、自强不息、和谐为贵、劝善抑恶、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渗透进青少年的言谈、举止、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之中,可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真正成长为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综合素质的一代新人。

引领青少年到社会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网络、多媒体、影视、动漫等媒体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激发青少年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和体会到传统文化与他们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才会真正在他们身上产生作用力。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应与学校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与青少年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相结合,诗歌朗诵、演讲、表演、知识竞赛、手工制作、辩论赛等活泼新颖的形式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

作为配套性工作,各级党政部门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加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管理,为青少年文化认同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二要加强青少年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为青年文化认同提供重要保障;三要加强青少年组织和文化阵地建设,使之成为青少年主流精神家园;四要引导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着力发育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青少年流行文化。

要统筹各种教材,形成权威性教学内容

加强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面对多元、复杂、开放和多变的文化环境,要紧紧抓住青少年自身素质的提高这一点,培养他们的文化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自觉以扬弃的观点来对待历史的、外来的文化,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为形成健康的文化认同提供理论支持和理性思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要形成正确的文化判断离不开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鉴古知今,准确定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世界地位、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断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觉性和使命感,青少年才能够在多元文化和多样表达中始终掌握主动,形成正确的文化内化机制,在应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时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加强青少年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为国家认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为文化认同;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国民人格,在现代公民社会即为公民人格。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课程缺乏整体性科学架构,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形成科学递进系列。在片面追求“升学教育”“精英教育”倾向的影响下,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我们要重视各门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更要重视语文、历史和地理的核心作用。世界各国无不利用这三门课程训练青少年正确的母语表达,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敏感,以及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地理的了解与热爱。

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在内容上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以构筑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在教育过程中,应以人格品质培养为目标,统筹形成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生活常识、文史哲知识、健体防身、卫生习惯和学习能力为一体性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体系,同时把“读经”与“导行”完美结合,把中华传统美德、优秀的人文资源与现代德育内容融汇一体,启迪青少年纯真的心智,为民族的世代传承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加强青少年正确的认同观教育。对新时代国家公民来说,任何一个人在拥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都对国家负有基本的法律与道德义务。其中,爱国是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者应努力培养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增强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到作为国家公民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义务,只有首先维护好国家的统一、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从而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总之,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问题。没有了民族文化,就失去了民族存在的根据和根基,没有一代一代健康发展的有着民族文化基因的青少年,就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青少年的文化认同问题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认真对待,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拥护者和坚定实践者。青少年思想政治和文化认同建设工作必将为国家的建设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国家公民。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文化传承发展处、尼山论坛工作处处长)  责任编辑:李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