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创新精神:让教育焕发活力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7/7 11:36:00 作者:周海丽 浏览次数:102

创新精神:让教育焕发活力

《中国教育学刊》2020-12-06

作者:翟小宁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让教育焕发活力,永葆生命力。

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素养涵盖了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实践创新正是这六大素养中重要的一维。

 

STEAM教育是关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的教育,它打破了常规学科的界限,强调对综合素养的培养。要重视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STEAM教育。STEAM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整合运用,采用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重视学习过程与学习体验的评价方式。STEAM教育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发展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让创新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STEAM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重视学科教学的STEAM教育。如物理在进行万有引力教学时,让学生撰写火星旅行计划。这份旅行计划包括旅行的工具、时间、路径的安排,资金预算,组员分工以及安全预案等内容。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较深入地理解科学、技术、工程、经济等多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是重视选修课教学的STEAM教育。要有丰富的选修课,“科技创新实践”选修课因其综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了解科学技术知识,并且动手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将创意变成现实。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生物、工程等学科知识,更获得了对科技创新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创新兴趣。在“未来国际空间站设计”选修课上,通过探索研究未来空间站的设计,学生学习到空间科学知识,成立空间科学实验室。这激发了学生对航空航天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启发了学生们的航天梦、太空梦。

三是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STEAM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通过成果展示,论文发表,研讨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注重深度学习,倡导探究学习。学生的太阳能发电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水资源与气候变化、星系中暗物质研究等研究性学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面向未来:追求教育新格局

教育,传承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教育,应该为未来作准备:准备知识,准备智慧,准备修养,准备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样的教育需要我们既守住中国教育的根本,有中国情怀,又要放眼世界,创建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教育。

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这与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中国教育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孟子、朱熹,到梁启超、严复、蔡元培、陶行知,无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各自时代的风貌,代表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是世界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依然有其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继承并弘扬其精华,继往开来,综合创新,让中华教育思想绽放出新的光彩,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智慧、成就中国梦想。

同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杜威、苏罗姆林斯基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财富。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所长,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借鉴、汲取西方教育的精华,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纳八面之雄风、汇百川之浩瀚、成千秋之伟业。

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能力培养都应该以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依据。教育应该面向未来,熔铸中外教育精华,以中国文化为根基,融合现代世界文明精华,培养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世界格局大变化的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吸收世界各国教育的经验,扎根中国大地,融通古今中外,继承借鉴,面向未来,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追求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最奇妙的存在,是天地之元气孕育的万物之灵长。我们生而为人,既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让生命焕发出光彩;既可以甘于平庸,也可以不断升华,修炼出圣贤的光辉、臻于善美的境界。选择做教师,就是在平凡中选择了崇高与伟大,选择了与人性中的光辉与美好同行。

与生命同行,让生命美好,使每一个生命自由而舒展,这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与追求,更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情怀与信念。让我们不忘教育初心,肩负教育使命,上下求索,志存高远,坚定信念,虽远不怠!

(作者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助理) 责任编辑:张青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