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厚植文化内涵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6/7 11:33:16 作者:周海丽 浏览次数:217

厚植文化内涵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教育报2020-11-27

作者:马林

文化因素如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等对大学生心理状态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逐渐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化缺失的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以“行知精神”为代表的大学文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秉承“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校先后荣获“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称号。近年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引入文化因素,利用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立足中国文化背景,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营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断提高心理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体现文化内涵,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关乎学生健康、生命,关乎学生背后各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当前社会多元文化交织、碰撞,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家庭、学校关系也更加复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哈尔滨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挖掘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认真研究、精密部署、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打造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面对的问题不同,会产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学校开设恋爱心理学、网络心理学等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为适应当代学生的知识接受习惯,学校专门打造了网络课堂。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经过调研,为学生举办了“家校共育,协同成长”专题讲座,成为近两年来参与人数较多、听课效果较好的一堂课。再如,哈尔滨师范大学组织全校师生员工收听收看“战‘疫’有我·感动龙江”发布仪式,学习白衣天使、人民英雄、党员干部、基层群众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顽强拼搏、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大力弘扬抗疫精神,慎终如始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二是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将课堂讲授和心理测试、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相结合,增加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立足中国文化背景,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起源于西方,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受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模式的塑造作用。学校立足中国文化背景,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学生承载着家庭和社会过高的期待,容易产生焦虑、压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心理问题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意愿和求助方式比较含蓄。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打造了全方位的心理教育模式,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建立常规心理咨询和及时危机干预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拓宽咨询途径,学生可通过网络、书信、电话等方式及时求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学校将心理育人作为“三全育人”重要内容,结合辅导员家访、医联体合作等措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关注重点时段、重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干预”,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一,学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如连续14年举办“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向广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保健技巧,让学生增强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积极解决困扰学习和生活的心理问题,培养阳光心态。除此之外,心理剧大赛、阳光心理训练营、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在让大学生拓展对自身心理认知的同时,缓解压力、促进交流、协同合作、分享快乐,调节了平时的紧张情绪。第二,学校加强校风建设,建设“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学子打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第三,学校加强对辅导员、公寓管理人员、教师等与学生密切接触人员的心理健康培训,向他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李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