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家教
中职生个性形成过程中 学校教育优势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探索研究
中职生个性形成过程中
学校教育优势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探索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加强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上升为“国是”。如何构建并完善德育内化机制,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基于实践,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明确指出,只有找准学校教育优势,协同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才能实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
关键词:个性形成、学校教育优势、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已上升为“国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可见,如何构建并完善德育内化机制,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从学校与家庭视角浅析中职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1、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对于人的个性表现我们从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与社会性五个方面评价。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由此,人们总结出影响人的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同辈群体、学校教育因素和个人主观因素。此外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调控因素等也对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基于青少年个性形成及发展规律可知,除了遗传和社会文化因素以外,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以及同辈群体对其个性形成影响最为深远。尤其在我国这样人口密集,以学校集中教育模式为主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优势明显,且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挥主要作用。
2、中职学生群体的普遍特性
中职生是特殊的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
一方面,由于其正值人生十六七,思想天真烂漫不成熟,好奇心强,有表现欲望,自控力弱,知识能力不扎实,容易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随着信息化与新媒体的盛行与交错,奔涌而来的各种思潮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加之很多中职生自我意识不健全,往往不能明辨是非,反而在盲从跟风、叛逆偏激、自卑敏感中出现心理状态不稳定,生涯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养和朋辈影响,中职生容易沾染不良习惯,被不端行为诱惑,形成“小帮派”或“隐秘的角落”,进而阻碍个人成长,影响家庭和谐,甚至造成负面问题。
另一方面,很多中职生尽管文化基础薄弱,但实践操作能力却相对突出,擅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尤其是来自农村或县区的学生,相比城市少年具有朴实忠厚、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适于基础性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具备一定劳动精神,可通过匠心教育和引导,塑造为劳动技能型人才,成为社会生产与发展的主力军。
3、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母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终身教师”,是孩子的成长基石。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就特别重视家教,曾在《理想的家庭》里提出求真务实、孝老爱亲、自强奋进、敬业乐群的教养原则,并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其家庭人丁兴旺,英才辈出,成为后世楷模。宋庆龄曾说,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良好的家教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将受益终生。可见,家庭教育对人的个性成长至关重要。
回归现实,着眼当下,据统计,近七成中职生来自“问题”家庭,例如离异、重组、单亲、留守、贫困、孤残、暴力、宠溺、犯罪等等,而且,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学历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接近“文盲”。这些都使其在个性形成期,受家境影响,出现或身心发展失衡,或理想信念缺失,或行为习惯散漫等问题。而家庭作为社会组织中最小的成员单位,其健康发展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性形成具有重要优势作用
学校教育是以学校为固定场所,由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根据专门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教学内容而实施的教育。学校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由非专门机构逐渐演变而来。按水平可分为初、中、高等级,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学校教育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师资队伍专业化、教学方法标准化、内容实施程序化、育人成效集约化等等。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培养空间局限、核心素养定位偏差、增值评价保守失衡等困境与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融会贯通,创新守正,中西合璧中寻求多元合力,促成育人路径协同发展。
而对学校教育之于家庭教育的关系研究,我们更要始终致力于用新思想解决新问题,准确地把脉时代律动,既要放眼世界,又要立足国情。
一方面,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流传下丰富深刻的教育智慧。另一方面,国人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改革开放的远见灼识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方法。而今,科教兴国战略进步入新发展格局,如何加强高质量现代化学校建设,如何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成为教育者的使命担当。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更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学校教育之于学生个性形成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当代知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学校教育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此,许多教育家都曾有过论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胜过学校教育。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把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力排在诸多教育之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通俗地说,就是如果家庭教育不行,那么学校教育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美籍华人教育专家严文蕃也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学生成长中,学生自身背景因素占80%,教师的作用占13.34%,学校的作用占6.66%。其中学生背景中家庭收入、父母教育水平、父母职业等占60%,学生原来的知识和兴趣等占40%。可见家境对孩子影响不能忽视,好的家庭教育能成就孩子健康发展的全程。
知名校长李希贵曾面对家长谈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说:“学校是用来帮你的。因为父母语文挺强,但你不懂数学,所以学校就帮你;因为你要上班没有时间,所以学校就帮你。学校无非是起这么一个作用,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些神奇的作用。无论多么重要,学校教育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重要到不可或缺。”
尽管家庭教育第一重要,但却存在力所不及的地方,需要学校教育来补充。比如,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创设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集体生活情境,提供同龄朋辈共情共性的成长资源和文化氛围等等。但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毕竟是第二位的。“第一影响”毫无疑问应该属于父母和家庭。千万不要用貌似客观的“二者都重要,不可偏废”之类的中庸说法,来抹杀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虽然“都重要”,但有主次之分。
四、加强中职生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与方法
从《我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基于我国9个省(市)的调查结果》可知,学校是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渠道,在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自身也普遍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鉴于中职生家庭教育现实问题,笔者因由20年中职德育一线的工作经验,在以“终身教育”加持提升“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展望“新基础教育”前景,深知其间的各中滋味。同时,出于一名党员教师的职业操守,迫切需要攻克这一课题,立足实际,创新守正,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为未来社会产力军的健康成长献言献策,具体如下:
1、以家庭教育现场为关注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现场”是教育研究中处理“事”与“理”联动互生的关注点,更是具体观照个体成长的场域。我们必须以介入、影响和改变为基准,读懂现场,策划实践,赋予能效。倾注“家本位”关怀,使得其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学生个体置身于家庭教育“生态圈”里,突破障碍,激发潜能,融通事理,健康成长。例如笔者曾多次以此法深入“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家庭,还原复盘,引导当局者对号入座,换位思考,进而找出症结所在,解决了很多家庭有关叛逆焦躁、冲动暴力等危机事件,又进一步疗愈了“温水煮青蛙”、“溺爱养恶习”、“隔膜生郁闷”、“疏离致冷漠”等“常见慢性病”。
2、以亲子关系融合为关键点,促发和谐共进。
教育即生活,生活需要讲究艺术,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关系”二字,学校教育关键点在于师生关系,而家庭教育的关键点自然在于亲子关系。关系融洽,家和万事兴。亲子关系要以亲子活动为载体,而亲子活动需要艺术设计,如此一来,孩子才能在丰富的家庭活动中感受到长情的陪伴与温暖,生发幸福与美好,充满信念与力量。比如家人一起散步时既可运动又可谈心;就餐时培养家庭礼仪和劳动意识;走亲访友时可以锻炼孩子待人接物的社交能力;旅游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阔视野,丰富认知体验等等。这些无一不为孩子的个性成长赋能。在当今大力提倡核心素养教育、“双减”缓释“内卷”焦虑、普职教育同等重要的背景下,更应从人性健康角度对亲子关系抱以远视的智慧与关注。
3、以科学合理教养方式为关切点,凝聚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尊重规律,有特定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开展家庭教育需要具备许多科学知识,要经常用到遗传学、优生学、生理学、卫生学、营养学、运动学等知识。影响孩子个性成长的三个要素:遗传、环境与教育,教育起主导作用。想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务必先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应多学习有关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以身为范,合理规划,为孩子的全面成长奠基,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比如孝老爱亲、勤劳谦和、敬业乐群、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的塑造,都需要家长带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
改进与展望
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建设还存在短板,多数教师因本职工作繁重,时间精力有限,资源整合能力失衡,无法保证服务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另外,由于培训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师资专业性不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未能充分关照家长需求等。
面向未来,立德树人,任重道远,只有找准学校教育优势,协同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