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让自律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8/30 13:04:32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182

让自律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要大人守着,电脑一玩一整天,睡觉、吃饭、上学都得催。总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着,否则,别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何谓自律?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自我管理的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受外在限制或压力所产生的迫不得已的行为。

培养孩子的自律,几岁是关键?

0—3岁不是合适的时机。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父母倾注大量的爱,让这个阶段的孩子明白道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到了3-6岁的时候,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管理开始萌芽,他们会开始表现出强烈地证明自己能力的意愿,而且开始在游戏中制定规则,并且乐于接受管束。

3-6岁的孩子各种能力都开始发展了起来,可以理解你的指令,并且能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从3岁开始,父母就可以着手培养孩子的自律。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般要到10岁才能真正形成自律,内化成自己的习惯。而能做到自律的孩子,在学习上的习惯和效率都会高很多。

其实总的来讲就是说:孩童时期的可塑性最强,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比教授知识更有益。

要想孩子做得好,首先让他感觉好,如果大人焦虑紧张,是会直接传染给孩子的。他们会跟着烦躁不安,自动降下速度。如果家长仍然以超我的标准,来看待孩子由自我调节后的自律,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为了化解这种焦虑,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进行负性的评价。

而这种评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之对自己自律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事情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有效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即便是在家里,也要制定合理的规则。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天生是没有“我只能吃一颗糖”“我只能看十分钟的电视”这种意识。

也就是说,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自律的。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讲,自律的前提应该是他律。

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对于孩子而言,自律最开始源于家庭规则建立。

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控制不住自己,比如看电视、吃糖果,这时候就需要来自父母的“他律”。

比如孩子想要玩电脑,那么就规定时间,和孩子讲好每次只玩15分钟。

时间到了后,就让孩子去做别的事。如果孩子还闹着要再玩一会,父母也别轻易放弃执行。

通过制定符合孩子认知水平的规则,让孩子知道,想不想做是一回事,能不能做是另外一回事。

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边界内。

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时间

在自律的反面,有个词叫拖延:

“作业周一交,我明天晚上再完成”

“爸妈还没催,我再多玩会手机”

“没事儿,再睡会,上学应该不会迟到”

“反正不急……”

本该现在完成的事,总会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然后拖延下去。

面对这类孩子,想要培养他的自律,就要引导孩子认识时间、管理时间、利用时间。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时间计划去做事,给孩子制定时间表。

比如当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

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先“苦”后“甜”,延迟满足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按照先“苦”后“甜”的原则做事情。

教会孩子先将享乐推迟,先完成自己的小目标,再去“享受”。

不要总是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要求或欲望,给他们一个等待的时间或是通过做事情来交换。

这是一个意志力锻炼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比如已经上学的孩子,让他放学回家先做完功课,再去玩。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总是要这要那。那么出门之前,父母就该提前告诉孩子“一次只能买一样”,其他东西等到下一次再买。

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也能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等待。

当然,如果父母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

孩子的自律,根源在于父母

不自律的家长很难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如果你做事拖拖拉拉,经常拖延,但是要求孩子自律的话,这是没有说服力的。

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也可能会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家长要自己先做到自律。

这样家长能为孩子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有时候不用你说,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已经成为自律的人了。

试想如果我们小时候,一个不自律的大人,反复对你说:

“你要多看点书” “你怎么就知道玩”等等。

这样的“言教”对孩子来说,毫无说服力。

家长是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父母的生活毫无自律,行为缺少基本的自控力,孩子极有可能有样学样。

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