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清华教授彭凯平:教育的实质不应该是背诵和识记,而是……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8/16 21:59:06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237

清华教授彭凯平:教育的实质不应该是背诵和识记,而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古人认为读万卷书,也需行万里路。真正的教育并不是机械的背诵,不应该仅仅是识记。

知识应该是体验、是生活、是态度,所以求知就是去体验生活,并且是幸福的体验生活。

真正的教育中,知识一定要是生动的、是有人性的、是震撼人心的、是让人记忆深刻的。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1

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别人的

多年来,我们把教科书当作知识。因此,历史知识无非就是书上对年代、人物、事件的来源、过程、成果与教训的描述。求知的过程理所当然就是阅读和记忆。

诚然,读与背是重要的,但这不是任务的终结;

 

真正的求知还需要心理的参与:思考,想象,描述,沟通,交流,感染,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的过程无异于将知识打上自己的烙印,用心理学的话说,是将概念依照自己的思路纳入到自己的概念系统之中。

 

这样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是主观化的知识,是个体化的知识,是自我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是具身化的知识:有意义、有价值、有行动、有感情、有思想,一句话:有心理活动。

 

没有用心体验的知识,那是别人的知识;而用心体验的知识,那才是自己的,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的知识观,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识观,知可以由行生,行可以产生知。

 

无论是行先于知、由行致知,还是行成于思、因知进行,反映的都是知识的行动本质。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行动的知识呢?

 

主要的原因是现代心理学发现,知识的储存方式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

 

知识它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知识不在书中,而在人类的身体、欲望、思想、情绪等行为之中。这就是具身认知的意义。

 

2

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告诉我们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01
震惊心理学界的概念——具身认知

 

震惊了心理学界的具身认知的概念是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劳伦斯?巴斯劳提出的。所谓“具身”,不过是想说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并非纯概念性的,并非将外部世界都化作一个纯粹概念性的心理表,我们的身体同样也承载着表征世界的任务。

当我们看到蝴蝶时,不仅仅应该想到了昆虫的抽象概念,还会同时想到了有翅膀、想到了会飞,我们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让我们感受到翩翩起舞,而承载在我们身体中的知识也让我们像蝴蝶般手舞足蹈时那样,体验到化蝶般的痛苦和升华。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仰望星空并非无病呻吟要去为赋新词强说愁:它唤起了我们心中的道德。

我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样的身心体验就是知识,但我们的先哲早已经知道。康德的墓志铭赫然写道,“唯有二事恒然于心却敬之弥新:上之星穹与心之道德”。
02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发现,戴墨镜会让人更多欺骗;穿黑衣会让球员更多犯规;握着热咖啡能让人更加热情;喷上空气清新剂、放上软坐垫能让人更加宽容;喝苦茶、吃有机蔬菜会让人更加严苛;点头让人更容易答应;摆手让人更可能拒绝。

心理学的前沿研究表明知识就存在于行为中、表现在身体上、蕴蓄在体验里。

身心体验便是人类对于知识的贮存方式。

书本是知识的积累、是经验的积累、也是身心体验的积累。身心体验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最基本的方式,而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就是知识。

因此,教育的实质也不应该是背诵,不应该是识记。

但实际上,这么多年的教育中,我们记的是概念、是事件、是公式、是说教、是条例、是模式,这样的教育是死板的教育、是教条的教育。

而真正的教育中,知识一定要是生动的、是有人性的、是震撼人心的、是让人记忆深刻的。

伟大的知识永远是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到清华园来读《荷塘月色》,登岳阳楼来看《岳阳楼记》。

纸上得来终绝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古人认为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的奥秘所在。

3

重新认识“知识”
01知识是一种价值

心理学的研究同时还发现,消费经验比消费物质实体对于人的幸福提升有更大的益处:

消费某一物质是容易适应的,物质的价值是容易产生边际效应递减的。但是知识和身心体验却不同,其价值不容易消减,相反还能转换。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知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博迪厄提出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认为知识是一种资本,而这种资本就是一种体验,就是一种具身的力量:它表现在我们的动作中、行为中、选择中、气质中、谈吐中、品味中、格调中,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知识就是一种文化资本,而资本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影响社会、影响他人的力量。

我们的研究已经发现,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也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

在人们的朴素信念里,它永远比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来得高尚、来得伟大、来得有价值、来得有意义。

对知识的学习,其实就是对文化资本的创造。
02学习知识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

知识是行动,因此它不应该是消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也是种生活态度。对待知识不应是消极的认可。

知识也应该体现在我们对知识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对事实的尊重、对证据的尊重上。

格物致知首先要诚心正意。我们的知识应该是正确的,不应该是胡说八道、不应该是歪门邪道,不应该是自以为是,更不应该是强者、富者、掌权者编出来的谎言。

它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教授做过一个经典研究,告诉了我们学习社会科学的人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人有什么不同。

尼斯贝特告诉我们,学习社会科学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要更加有智慧,他们能看出人生、人心、人性中的美好,也能了解其不足。

学习社会科学,就知道了样本的概念,知道了样本不能代替总体,知道了一个细胞不能代替全人类,知道了任何事情、任何案例、任何例子、任何故事都是有偏差的。

这是社会科学的境界与思维方式,这也是知识。

知道知识的心理学本质,我们就会知道如何在漫漫的知识长路中求索,才能体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

对知识的误解,给了很多求知的人以懈怠与恐惧。这样的预期偏见,使人很难放松身心地体验知识。

当我们意识到,知识就是体验,知识就是生活,知识是种态度,知识是种气质的时侯,我们的求知过程就不会是痛苦、无趣、机械、教条,书卷多情似故人,求知就是去体验生活,并且是幸福地体验生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知识永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