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12岁后,聪明的父母当“顾问”,不当“经理”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3/22 10:00:40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186

12岁后,聪明的父母当“顾问”,不当“经理”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卑微,是孩子进入青春期。

如何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成了很多父母最头疼的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讲过一件事。

有一次他开车带女儿上课外班,女儿坐在后座上喝咖啡。

他担心咖啡洒了,就叮嘱了一句:把咖啡杯放在卡座上,别洒了。

话一说完,他就觉得:坏了!

果然,女儿烦躁地冲他大喊:“我刚想放,你就提醒我,你说我放还是不放呢?我如果放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 

他赶紧道歉,收回自己的话。

作家麦家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一个不小心就招惹他了,轻则对父母甩脸子、吵架,重则离家出走,甚至做出更极端的事。

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发脾气呢?

《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指出,这是因为激素和大脑的巨变,导致了孩子的情绪问题。 

发展心理学则认为,孩子的自主意识觉醒了,凡事想要自己做主、摆脱父母的管束,借此证明“我长大了”。

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不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甚至以伤其自尊的方式强行管控,就会遭致孩子的激烈反抗。

前几天,江苏常州一个15岁女孩,当街撕扯着妈妈,嘴里还发出尖锐的哭嚎。

 

只因为女孩的旧手机坏了,想买一个苹果13。她自己打工存了4000元,妈妈答应补剩下的2000。

可到了商场后,舅舅一句“旧手机修修还能用”,妈妈就反悔了,母女俩发生争吵。

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门口,妈妈对女儿各种数落,围观的人也指责女儿不懂事。

正值青春期的女孩,把尊严看得比任何事都重,怎能接受这样的围观和数落?

她羞愧地让妈妈赶紧离开,妈妈不但不肯,反而继续数落。

她就情绪崩溃了!这才有上面撕打妈妈的一幕。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自以为是的父母,真是一场灾难。

新闻爆出后,很多网友都说:

虽然女孩行为不妥,但这位妈妈的责任更大,你可以不支持,但不要出尔反尔,更不要当街辱骂,根本没把孩子当作一个有尊严的人对待。

《解码青春期》一书指出,十几岁的孩子最自我,特别渴望获得自由、尊重,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

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觉得被冒犯了,极易发生暴躁易怒、情绪失控,剧烈的亲子冲突便由此产生。

所以,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情绪感受,这才是造成青春期亲子冲突的根本原因。 

聪明的父母当“顾问”,不当“经理”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跟同学发微信说周六去展览馆的事。

妈妈建议道:“周日再去吧,周六先把作业做完。”

女孩不满地说:“我已经跟同学约好了。”

妈妈就开始唠叨起来:

“作业不做完,老想着玩了。你这样下去,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啊?你看看你们班某某某,整个周末都在家做卷子……”

女儿就不耐烦了:“你别管了!我们已经约好了。”

妈妈更来劲了:“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啊!我为你好我才管你……”

女儿气得把妈妈推出房间,反锁了门。

美国教育学博士麦克尔·李维拉说:

“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你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经理’的角色。

如果你想在孩子的青春期乃至以后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你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一个顾问,重新上岗。

经理掌控、约束、指导,是主导者。

顾问根据经验提供建议,是影响者。

聪明的父母当“顾问”,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掌控和约束。

因为青春期是由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孩子在这个阶段学着自行安排自己的吃、穿、住、行、玩,学着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家长的过度管控不但剥夺了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还忽视了孩子想要为自己做主的情绪感受。

始终没办法为自己做主的孩子,其思维方式也许就永远卡在了青春期。

要么成年之后还容易跟父母发生争执,要么干脆沦为事事听命于父母的“巨婴”。 

那个叛逆的孩子,其实很需要父母的帮忙

《少年说》中有个初一男生叫龚灏,他知道自己到了青春叛逆期,做事情喜欢由着自己的心意,容易动怒、跟父母吵架。

但他也想控制自己的脾气,却总也克制不住。 

所以他抹着眼泪对父母说:“我也想改变,也想变得更好。

我希望你们能帮帮我,而不只是对我批评。你们能帮我度过这个叛逆期吗?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凡事由着自己的心意。

但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想法、做法、能力都不够成熟,恰恰更需要家长的帮忙。

这样拧巴的孩子更考验家长的教育智慧。

“顾问型”父母,懂得在这几方面影响孩子。

1)给孩子提供想法,但让他自己做决定

心理咨询师王占郡女儿上初中时有点偏科,他想帮女儿,女儿不愿意。

于是他就向女儿写了一封“求职信”,想应聘女儿的“学习顾问”,但要求女儿支付1元的月薪。

女儿感觉自己可以根据需要录用或解聘父亲,就同意了,最后在爸爸的帮助下很快步入正轨。

“顾问型父母”最大的特点,是“提供服务”而不做决策。

孩子既能学到顾问的经验,又能根据心意自己做决定,何乐而不为呢?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一书说:“当孩子发现您尊重他时,他是会讲理的。”

我们比孩子懂得多,但不见得孩子就愿意接受我们插手他的事。

所以当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个想法或多个想法,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做决定。

2)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再说讲道理的事

李玫瑾教授说:“教育孩子一定要情感在前,管教在后。”

青春期的孩子不想要建议、唠叨,但不拒绝理解和共情。让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才更容易赢得他们的配合。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提供了一个跟孩子建立共情关系的沟通方法,具体运用时有4个步骤:

第一步,全神贯注地倾听,而不唠叨给孩子听。

第二步,用“哦”“嗯”等回应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孩子感受到关心。

第三步,说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第四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而不直接提建议。

比如,当孩子不喜欢做卷子时,就可以这样操作:

任凭孩子发泄自己对做卷子的不满,

同时用“嗯”“哦”简短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

然后说出孩子的感受:每天都要做卷子,的确让人很烦恼。

最后幻想一下:“如果没有考试就好了。”

孩子就会自己明白,还是老老实实接受现状、安心学习吧!

感受被接纳时,孩子更容易感到被尊重,因此也更容易配合家长的教育。

3)12岁之前,跟孩子搞好关系

美国一项针对全球青少年的研究发现:

只有五分之一的孩子有青春期叛逆现象。

在温暖、支持性的家庭氛围中,亲子冲突的几率会较少。

在敌意的、强制的、批评性家庭氛围中,亲子冲突会进一步恶化。

所以,如果一个青春期孩子喜欢跟家长对着干,说明很久以前他们的亲子关系就出了问题。

只不过当时孩子年纪小、比较依赖父母,问题都被掩盖了。

所以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家长一定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岁前,与他建立情感依赖关系,尽可能亲自抚养他,与他建立亲密的情感链接。

4~6岁,开始立规矩,让孩子有敬畏心,明辨是非。

7~12岁,监督他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会自我约束,自律、自控。

12岁以后,父母的话就成了“垃圾”。

这时候既要少说、多听,给建议而不替他做决定,放手让孩子独立。

《解码青春期》一书说:“当孩子长大十几岁时,他们的身体、认知、情感,以及社会范围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取的东西也不一样了。”

孩子小时候,需要我们当个好保姆,方方面面照顾他们。

到了青春期,孩子更渴望自我管理、自由成长,他们与父母的游戏规则就变了。

在不同长阶段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这才是明智父母的做法。

待他平稳度过这段拧巴、别扭的时期之后,还会重新接纳父母。

孩子叛逆是本能,叛逆期结束后依然愿意信赖父母,这才是父母的本事。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