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为什么说家长们比孩子更需要教育?
为什么说家长们比孩子更需要教育?
之前偶然听到一个待产妈妈同事的一句话:“生孩子就像是买到一个没办法退货、而且还没有使用说明书的产品。”
现在觉得这句话着实精辟!
打个比方,父母就像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如此重要,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
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从未见过失败的家庭培养出身心健康、阳光开朗的孩子。
而教育孩子,又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这一点对于中国家长来说,显得尤为困难。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为什么说比起孩子,家长更需要教育?
首先我们先理清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在哪。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简要概括起来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悉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使他具备依靠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
其二是引导孩子学习实际应用技能,让他在未来的生活拥有独立经济的能力。
第一种能力在孩子上幼儿园时期就应该注重培养,并且会影响到孩子一生,这个往往被家长忽略。而第二种能力的培养,很多家长却又操之过急。
甚至有些中国家长往往在意的只是第二种能力,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又往往是中国的家长心底那种糊涂的雄心。
从古至今,做父母的似乎都有一个雄心,甚至有些家长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给包办了!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为孩子们未雨绸缪、预筹资金。总觉得唯有这样才是尽了责任。
客观来说,这些都是为人父母的天性,是父爱跟母爱的伟大体现之一。只是有些父母未免太过“只手遮天”。
家长们需要理解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孩子学前阶段的发展关键。在对应的时期给与孩子适合的引导,而不是一昧的替孩子全权负责。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所以,比起孩子,很多中国家长更需要教育,因为育人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就拿幼儿园孩子来说,家长们也不知道应该教他们什么,甚至不知道让他们玩什么!
“虎妈猫爸”并非适合每一个孩子,而“佛性父母”也可能造成孩子怠惰。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任重道远,因为每一个小孩都是如此独特而充满光彩。
最后,在这里给家长们一些小小建议:
1、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可能家长们不知道,与父母一起吃饭的孩子往往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孩子,能获得较好的营养,在以后的学业中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行为等。
同时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不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2、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就像一开始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参数不一”的精致作品,没有说明书,全靠父母参悟。而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
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传。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而不是每次都以“赚钱养家”为由,错过孩子成长的时光。
4、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家长跟老师,其实是仅次于婆媳关系的矛盾组合体。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或者能够受到老师好好教育,但是又不免对老师颇多意见。
不过要清楚,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