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注意生理防暑之余,请当心“情绪中暑”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3/4/26 14:55:21 作者:徐辉 浏览次数:177

注意生理防暑之余,请当心“情绪中暑”

这几天的副热带高压确实有点狂。上海中心气象台8月20日10时40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下午更是升级为橙色预警。热浪翻滚之下,一出门就如同进了烤炉,开个电扇像打开了暖风机……

8月以来,“35℃+”的高温以几乎“全勤打卡”的姿态笼罩申城,种种烦躁情绪也随之扑面而来。医生提醒,如此“烤箱天”,不仅要注意生理上的防暑,还要小心“情绪中暑”!

“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专门在高温天来袭

近来,张女士所在公司的效益不算太好,大家都有点焦虑。前日,为了一点小事,张女士与老板没说上两句就“炸”了,而且她一下子感到气透不过来,直到晚上到家都没缓过来。恰好上初中的女儿来征求她的意见,报哪个兴趣班好,张女士瞬间二度“爆炸”,劈头盖脸对女儿一通指责,“不懂事”“没主见”“制造麻烦”……女儿顿感委屈:不就是希望给点意见嘛,至于这么大情绪?

张女士也纳闷,自己到底怎么了?一点小事就心烦意乱,胸闷气急,脾气更是动不动就炸……是不是病了?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门诊,副主任医师倪晓东已接待了不少类似咨询者,其中不乏年轻人。“来之前都在网上做了很多自测表,跑来就问:医生,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倪晓东发现,这些咨询者中大多数是受情绪所累,有抑郁情绪乃至抑郁症状,但并非抑郁症。

研究显示,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体会处于“易激惹状态”,通俗来说,就是容易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的症状,即所谓的“情绪中暑”,专业术语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衰中心执行主任张雅君教授分析:“当持续高温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容易失调,同时由于多汗,体内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以及钾、钠、氯等元素的流失,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产生情绪波动,并且易怒从而导致摩擦或争执。”

极端高温更易引发“情绪小怪兽”,往往表现为身体症状

太阳持续炙烤下,医院的急诊进入满负荷运行状态。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迎来夏季就诊高峰,急诊量较平日增长约10%,最高时单日达1600人次。市六医院急诊科主任封启明说,近期增加的急诊病人中不少就是“情绪中暑”,患者表现为头痛、气急、无力甚至腹部疼痛。比如,有些就诊者表现很像心脏病,在完成心肌酶、心电图乃至冠状动脉CT等一系列检查后,才得以排除。

那这到底是不是病了呢?

医生解释称,“情绪中暑”除了表现为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外,还会伴有头胀痛、胸闷、心跳加速、睡眠不好等。一些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更容易因外界因素诱发“情绪中暑”。不过,高温也并非“情绪中暑”唯一诱因,快节奏的生活、多方面的压力都可能是导致情绪不稳定的“帮手”,诱生“情绪小怪兽”登场。

“不止高温,极端天气、环境都可能引发情绪问题。比如,你早高峰挤在地铁车厢里,恰好空调又坏了,那情绪肯定‘一点就炸’,而如果你闭眼想象在明媚的山间,微风荡漾,一列列车穿行而过,心情会顿觉疏朗。”倪晓东分析,表面的身体症状往往包裹着情绪、心理问题。这属于“心—身反应”范畴,比如,演讲前,你往往会情绪紧张到连饭也吃不下,这就是心理因素在胃肠上起反应了。因此,现在已经有了“心身医学”研究领域。

适当调低空调温度,给情绪“降降温”

“情绪中暑”易感人群包括: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年老体弱者,生活压力较大者,遇事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等。

与身体中暑一样,情绪也要“降降温”。倪晓东介绍了一些生活小妙招。比如,酷暑天避免前往拥挤的环境,室内座位适当拉开距离,这也符合保持社交距离的疫情防控之需。

“别小看温度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空调低1摄氏度,情绪可以跟着降降温。”倪晓东说,饮料也能发挥类似作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急诊有一个饮料角,会给“120”随车医生、患者家属等免费提供饮料,一来解暑,二来随着清凉饮料入口,身体也随之放松,这也给情绪提供停顿机会,让人更好接受人际沟通、问题处理。

医生同时谈到,睡眠不足、熬夜者也是“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张雅君提醒,短暂的烦躁情绪、胸闷等症状无需过度担心,会随高温天的结束而“自愈”,但如果一周三次以上出现胸闷、心脏极度不适等情况,并持续一个月以上,同时影响到了生活、学习和工作,就要及时就医。

贴士

如何给情绪“降温”?

1、重视饮食起居。酷暑天增加休息时间,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少吃辛辣食物,少饮烈酒,不抽烟。

2、避免在最炎热时外出,也不要在封闭空间里待过久。居室注意通风,有助于散去环境里的热气,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感,特别是早晚室外气温相对低时宜开窗通风,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

3、注意心理调节。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

4、适当运动。夏日里,建议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运动,以半小时为宜。

5、炎炎夏日里,与人说话也建议放缓语速,心平气和,提高双方的理解度,情绪触礁有时来自言语中的小小曲解。

(原载于2020年8月21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