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教


高中生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2/11/9 16:40:26 作者:屈素丽 浏览次数:628

我们总是希望做一些事,但是做事的时候又总会拖延、放弃,做事一遇到困难,便退缩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事情本身的原因?还是我们个人的原因?还是什么呢?其实,很多程度上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我们会担心做不到、做不好,对自己形象有威胁,所以外在会表现为各种理由,不去做事。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向前,不想面对和挑战困难。

进展如何?你是否已经开始行动?你的生活是否已发生某些有意义的变化?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你很可能是遇到了一些阻挠变化的障碍。它们时常出现,可以用首字母缩写一个单词来表示,即“FEAR”(恐惧):

F(fusion):“融合”,指我们和无益想法的融合。

E(expectations):“期望”,指我们有着不切实际的期望。

A(avoidance):“回避”,指我们对不适感觉的回避。

R(remoteness):“疏离”,指我们和自身价值的疏离。


下面,让我们逐一来具体探索这几种障碍。

F:和无益想法的融合

截至目前,你可能对认知融合已经相当熟悉。当你开始设定目标时,“绝望悲惨广播电台”就开始播音:“我做不到”“这太难了”“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做这些根本没有用”,等等。这些想法喋喋不休,仿佛是老歌听不完。

为有效应对这种情形,我们需要去运用解离技术:看见想法的本质(仅是一些字词),允许它们自由来去,只将注意力用于采取有效行动。


E: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切实际的期望,会极大阻碍我们在行动之路上前行。如果你将目标设定得过于冒进或庞杂,就可能被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导致半途而废或拖延无果。

如果是这样,解决方案则是将目标分解成一些更小的目标。可以问问自己:“为了接近目标,我现在能做的最小最容易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付诸行动。

迈出一小步之后,不妨继续自问:“那接下来,为接近目标,最容易的一件小事又是什么?”(这很像一个老笑话:如何吃掉一头大象?一次吃一口呗!)

有两个不切实际的期望十分常见:

·限定自己在太短时间内见到结果

·追求完美,不能出任何错误

针对任何不切实际的期望,解决方案都很简明:将它变得更加切合现实。如果你限定的完成时间并不可行,就将限期拉长,同时将宏大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说到犯错误,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你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活动(阅读、说话、走路、骑自行车)都曾经是如此艰难。(请想象一个婴儿在学步初期要跌倒多少次。)重点在于,你将从犯错中学习。至少你可以学到不能去做什么,并去考虑下一次换种方式以提高效率。犯错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请尽情和错误相拥,并放开对完美的强求。这样,平凡如你我,会收获更多的心满意足。


A:对不适感觉的回避

你越是去竭力回避不适的感觉,就越是难以推进生活中的重要转变。改变通常伴随风险,需要你去直面恐惧,走出舒适区,这往往会引发令人不适的情绪。

十分明确的是,一味回避不适的感觉,很可能让我们落入恶性循环,唯一真正有效的应对方式是接纳(并非宽容或忍受)。因此,需要练习扩展,为不适的感觉创造空间,并且将注意力聚焦于有效行动。

其实,设定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当然不是只有不适的感觉,这过程也常常会产生愉快情绪,比如兴奋、好奇、开心和满足,尤其在目标达成时更是令人欢喜。但是,假如你在最开始时就不愿直面任何不适感,你也就无法品尝到之后的愉快滋味。


R:和自身价值的疏离

仅仅做价值澄清并不足够,你还需要去联结它们。清晰内心真正重视什么,并经常自我提醒,以保证设定的目标和价值一致,如此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动力和价值感。

如果你和自身价值处在疏离状态,你就很容易丧失信心,进而导致半途而废或改弦易辙。越是远离内心深层的价值,设定的目标就越可能缺乏意义和无关紧要,也就不会给你有效激励。

如果是这种情形,解决方案就是去和自己的价值相联结。如果尚未明确价值,不妨现在就写下,品读一番并做出必要调整。还可以和你信任的人去探讨你的价值。经常读一读它们,比如清晨醒来先在心里过一遍,每个周末花上几分钟检视一番,等等。不妨时常问问自己:“对于我所珍视的价值,我是否有在真诚地坚守?”


回到融合

FEAR(恐惧)即融合、期望、回避和疏离。其间,最为普遍发生的是“融合”。当我们和那些无益想法融合时,船上的魔鬼就显得更加巨大狰狞。可怕的魔鬼就是那个“你必将失败”的想法,这家伙还有几个同伙:“再试也没用”“纯粹是浪费时间”“不记得你都搞砸过多少次了吗”,等等。

如果我们太把它们当回事,盯住不放,那么我们的航船就注定要在海上漂泊。因此,当魔鬼现身时,想想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说的话:“除非你真的尝试过,否则你无法确定自己搞不定。”设定目标时,我们去关注的是可能性,而非确定性。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你甚至都无法肯定自己明天还活着。没人能确保必将实现目标,但至少有一点确凿无疑:如果试都不试,成功绝无可能。

看看以下这四种可能性,哪一个更值得去赌一下。

在第1区域,你将踏上一次冒险之旅,沿途会面临挑战,学到新技能,并体验到很有力量的个人成长。而且,你勇敢进行了尝试,最终实现了目标,生命妙不可言!

在第2区域,你也对目标进行了勇敢尝试,但以失败告终。这当然会令人沮丧,但一想到曾尽力拼搏过,也就无怨无悔。事隔多年,也不会因为想到“如果当初我再努力试一下多好……”而自我折磨。反之,你可以骄傲地回忆:“我曾竭尽所能放手一搏!”而且,即使目标没有实现,过程却十分享受。你体验到联结自身价值并为之行动的幸福感,直面恐惧也必定令你有所成长。这一趟冒险之旅激动人心,你朝向海岸奋力驶去,而不是毫无生趣地在大海上漂泊。

在第3区域,你甚至都没有尝试去追求你的目标。自然也就没有冒险的旅程,没有学到新技能,没有面对自身恐惧时的个人成长。之后,如果你有幸发现,当初要是尝试了就会成功。那时,你该有多懊悔,想象一下你那时的痛苦感觉:一种错过与失败的痛苦感觉——如果当初我尝试了该多好啊!

在第4区域,面对目标,你试都不试,就落荒而逃。后来,你发现自己当初若真有所投入,成功就唾手可得。你不但错失令人兴奋的旅程,也无法经历个人的成长,更不用说实现价值指引下的目标。唯一所得的就是你不会因经历失败而沮丧,这真是一份末等奖:没有得到渴望的东西,但也没遭受失败。(或是另外一个末等奖:你证明了自己说的话——你确实做不到!)于是,你开始自我安慰:“至少我没有浪费时间!”其实,这种说法十分苍白,因为你只是将生命都惨兮兮地浪费于海上漂泊罢了,而原本你完全可以开启一程朝向海岸的美妙探险之旅!

所以是为目标拼搏一番,还是试都不试就望而却步?

假如你去尝试,最佳结果就是感觉到无比美妙,最差结果就是失望之余对于已经试过感到心满意足,至少还拥有一段有意义的旅程,也收获了个人成长。

假如你试都不试,最佳结果就是你深感失望,最差结果就是你感觉糟糕透顶,并且这二者都无法收获到个人的成长。

虽然上述分析显而易见,但我们的大脑可不喜欢一直那么富有逻辑。有关“放弃”的故事还是会反复出现,需要一次次被认出,并进行解离。

头脑还会给你讲很多“如果……”的故事:“如果我试过却失败呢”“如果我全力投入却一无所获呢?”假如我们纠缠于这些故事,就会一直浪费时间自我争辩,而无法投入到有效行动之中。因此,可以承认这些故事的存在,对大脑说声谢谢,允许它们自由来去,然后选择在价值指引下去行动。请注意,做出这一选择,是源于你所珍视的价值,而非为回避和驱赶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