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模式!学会这个方法孩子每天乐呵呵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模式!学会这个方法孩子每天乐呵呵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曾经讲过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对阿西莫夫说:“嗨,博士!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点头同意。修理工便开始说思考题:“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
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汽车修理工一听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他干吗要做手势呀?”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是个“笨蛋”。
这就是思维定势,其实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原本都是有我们自己思维的限制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思维的边界,而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行为模式,行为模式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做事的成功几率,如果长期在一个定式思维模式中故步自封,就很难打破瓶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来打破这个边界,也就是我们说的超越框式。
比如我们来看这是一个什么字?有的伙伴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人”字,有的伙伴看到的就是一个“囚”字。这就是当我们的思维被这个圈圈给限制住了,我们的思维在这个圈圈以内去看的时候,我们就只看着了这个圈圈以内的这么一点点的事物。但如果我们能够超越框式,就是打破了边界,不再受这个边界的这个限制,从更大的范围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到既是一个“人”字也是“囚”字。
那我们的孩子,他有他自己的思维的边界,而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本身也有我们自己的这么一个边界,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超越,然后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来打破他的边界。
超越框式就是让孩子跳出自己思维的限制,甚至于跳出父母思维的限制,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增强孩子内心的力量。
超越时间
比如说孩子的漫画画的非常的不错,那么我们就可以立刻给孩子给到一个引导:“哇,我的宝贝儿画画的很棒!我就在想,假如十年以后我的宝贝,你画出了第一本漫画集,再回头来看看现在你的这幅漫画,说不定你自己都会感慨。哇,原来我那么小的时候,我就能够画出这么有那种有想法的东西!”
再比如说孩子写了一篇作文都要写了一篇作文,我们就可以马上说:“哎,我就在想啊,你这篇作文写的这么有意思,在十年以后,十五年以后,说不定你就开始写书了,那个时候,你再回过头来,然后看自个儿写的这个作文的时候,说不定就会赞叹,哇,我小的时候写作文就这么的有意思了,怪不得我能成作家了。”
你看看这些话语就是帮助孩子通过超越时间,就把他的思维的格局给打开了。
超越身份
就是身份的抽离。比如说就是你家老公今天给你做饭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来进行一个身份上的抽离。怎么样来抽离呢?我们可以说:“哟,这谁家老公呀,这人也太有福气了,进门就有饭吃,这哪个女人呀,这么有福。”这就叫做身份上的抽离。你会发现到这种身份抽离比你直接了当的去给对方给到一个赞美要来的好用很多。
我们还可以用第三人称去说话,比如说看完孩子的演出以后呢,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来说:“哎呀,今天我李英明简直是太佩服我家果果了!李英明就在想啊,咦,这个果果真的只有四岁吗?那么多的孩子,连个小时,三个小时都坚持不了的。这么一个四岁的孩子怎么坚持了四个小时呢?这个小孩是怎么做到的?”
你看看这个时候看似是在说别人的故事,给到孩子的一个描述是更加的强大的。这就叫做身份上的超越,和身份上的抽离。
超越格局
我们格局上的这么一种超越,就是从小框框里面跳到大框框里面。从小框框进入到一个大框框里面去。
比如孩子说:“哎呀,我们化学老师简直太烦了,我一下课我就主动帮他去说收作业了。他还嫌我的动作慢,他怎么那样子的呀,简直烦死了。”你看这是其实就是在一个比较小的这个格局在思考,就容易让我们产生困扰。那么,一个大的格局应该是什么呢?就是我帮了老师,帮了同学,其实是给自己给了一个机会对吧?那这个时候妈妈就可以说:“哎,真没想到你能够主动去争取这个帮助大家额这么一个机会啊。哎,这可是每一个高情商的人或者成功的人才会想到的事啊。”这就是格局上的这么一个超越,从这个小框框里面,就是。啊,我觉得我想我帮我们老师,他还嫌我动作慢。我只是想帮老师而已,对不对?但大格局是什么?大格局就是给自己带来了成长的机会啊。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打开我们的人生格局,可以增强一个人适应各种生活变故的能力。只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跳出思维局限,人生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前行。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