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为什么你说的话对孩子不起作用?”:重塑父母影响力的这四个关键因素,每一个都很重要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2/6/14 15:22:55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394

“为什么你说的话对孩子不起作用?”:重塑父母影响力的这四个关键因素,每一个都很重要

 

作者:暖心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

一位答主说:

“我女儿不喜欢听我的话,她反而要反着来,因为语言能力没有那么好,所以总是会先上手。”

比如:

不让她把小球塞在洗手池里面,但是每次她都偏要这样做,说很多遍都不听。

每次都说玩完玩具要收拾好,但是她总是往旁边一丢,多说几句还不耐烦。

辅导作业时,苦口婆心地帮她纠正错题,讲了大半天她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

因此,她觉得非常苦恼。

父母说的话对孩子不起作用,这让很多父母都有挫败感,认为自己教不好孩子。

其实这是因为: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影响力在下降。

因此,很多父母的教育没有说服力,严重的甚至引发亲子关系危机。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讲到了关于人的六大心理法则: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性。

也就是说,父母要在教育中放大对孩子的影响力就需要:信任、依赖、权威和榜样。

如果父母要做到这几点,才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力”。

01

信任感,是让孩子愿意听的第一步

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信任三角形。

它的每一个顶点都是信任不可或缺的底层构架:

真实感一个人表现得真诚、实在,我们会更信任对方。

逻辑性与自己越吻合的思想,越能赢得信任。

同理心通过对他人感情的共鸣,理解对方的处境,这是建立信任感的关键。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的“真实感”和“同理心”都未达到与孩子的契合度。

1)父母的“真实感”没有给到位,孩子不会“相信你”。

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在“父母轻易许诺,却不兑现”。

之前就有一个女孩在街上殴打妈妈。

起因竟是因为妈妈答应她买手机,自己攒够了钱妈妈却想“据为己有”,不给她买,所以女孩失控了。

诚信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养料”,一旦父母失信,失去的是孩子的信任感。

中国有一句古话是: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

孩子愿意听,是以诚信为基础。

兑现承诺,让孩子看到希望,父母的话才会对他有吸引力。

2)父母没有建立与孩子的“同理心”,就不会“相信孩子”。

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控诉”自己的妈妈。

小学三年级时,因为自己的成绩迟迟不下来,妈妈就怀疑她“故意隐瞒成绩”;

小学六年级因为感冒出现胸闷、气短,妈妈就指责她“为了逃课装病”。

因为妈妈没有重视,导致她的病情恶化成心肌炎,差点错过治疗时间。

她说:

“因为妈妈的不相信,她从伤心到自我怀疑。发生的那些事让她变得自卑又敏感。”

很多中国式的教育,总是生活在“被质疑”的环境中,从来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不被信任的孩子,内心的失落和压抑不断“飙升”,会慢慢降低自己的价值感。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父母的怀疑、否定、贬低,抹杀掉孩子的潜力,久了以后会因为自身的无助感而不再相信父母。

没有信任感支撑的教育,最后都会让孩子“无动于衷”。

建立信任,就是给孩子建立尊重、亲和力和爱,它是提升父母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它有两个元素支撑:

无条件的信任孩子,它包含了对孩子的接纳。

无论孩子做错什么事,始终保持“我相信、我接纳”的态度;

兑现承诺让父母的诚信延续给孩子,让孩子愿意“相信你”。

02

依赖感,是增加亲子交流的钥匙

在《育儿大作战》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父亲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十个月开始,他就用硬纸板围成一个方形,把孩子放在里面自己玩。

孩子五岁学游泳,他就扔给孩子一个游泳圈,让孩子自己在水里面游。

冬天带儿子去旅游,只拿一双袜子和一条秋裤,后来袜子脏了,儿子找不到袜子就光着脚走路。

他说:

要让孩子独立,尤其是男孩,不能依靠,不能依赖。

有网友对父亲的做法不苟同:独立并不是要让孩子缺爱,坚强也并不意味着冷漠。

依赖是孩子独立的前提,如果父母硬生生掐断孩子的依恋感,只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每个孩子都要有“被呵护”、“被需要”的感觉,一旦缺失,孩子就会变得叛逆而自卑。

发展心理学指出: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对孩子来说,12岁前的人生是教育的有效期。

尤其是3-6岁是发展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依恋关系”,这是孩子的性格发展的基石。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如果人的生命早期没有得到依恋感的满足,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会有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为什么有些孩子受了委屈不愿让父母知道?

因为父母会责怪孩子,认为受委屈是孩子的错。

这种无法给予孩子依靠的冷漠,会严重阻碍亲子之间的交流。

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词叫“适度依赖”:是要让孩子既要保持依赖感,又要有独立的能力。

它会让亲子交流更顺畅。

因此,父母在教育中需要做两件事:

一是:对孩子的“求助”不要拒绝,当孩子的后盾,让孩子遇到难题会想到父母。

二是:鼓励孩子,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他能依靠父母完善自我。

有依赖感的独立,是最大的安全感。

03

权威感,让孩子对父母有敬畏感

前段时间看了一段“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

嘉宾张锦庭校长提到了一个教育理念:

父母要及早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要让那个他成为“又敬又畏”的人。

他指出: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成效具备有效期。

3岁“最有效”,6岁“有效”,10岁“次有效”,12岁后基本“失效”。

这就意味着,树立权威在孩子12岁之前才有效。

但是,很多中国父母在孩子面前却没有威信。

曾经看过一个研究机构的问卷调查:“你最尊敬的人是谁?”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被排在第十名,母亲被排到了十一名。

为什么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这么低?

因为家庭教育的角色被转换。

父母习惯溺爱,孩子习惯控制父母;父母变得没有原则,更没有威信。

要想教好孩子,就有树立权威。

权威就是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它包含了尊重和征服,让孩子潜意识里有“我愿意听”的主观意识。

曾有研究者发现:

父母建立权威感需要通过儿童不同年龄发展的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来自于“服从”:

此时父母要向孩子提“要求”,要给孩子设立相应的标准,并且要求孩子达到这些标准来“管住他”。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在研究中指出:

幼儿教育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家长树立权威,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

“合理的要求”和“任性地拒绝”是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权威。

6-8岁的孩子需要“规则”:

此时的孩子有规则意识,能接受权威的指定范围,此时给孩子立规矩最重要。

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10-13岁是孩子的“可逆性阶段”:

此时的孩子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更倾向于约定,会有一种“你让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的潜意识,因此此时需要父母以理服人。

让孩子敬畏父母,教育才会影响他。

04

塑造“吸引力”,才能真正影响孩子

前几天,朋友因为阻止女儿玩手机而大发脾气。

她发现女儿每天一放学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每天喊她写作业,说几遍都不会听,非要拿着棍子要挟才肯行动。

那天她因此动怒。

当时就有朋友说:“你自己一回家就刷手机,还不允许她玩,回头她该说你“双标”了。

一句话彻底暴露了父母最真实的一面:管不好自己,却拼命要求孩子。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这个世界的眼睛,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成为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要想要求孩子,自我要求很重要。

教育中有一个词叫“吸引力”: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

负面的言行,对孩子的吸引力就会呈负数发展;你想要让孩子完全地信服你,端正自己的言行是吸引孩子最好的方式。

被称为“韩国第一妈妈”的张炳慧博士,曾经将自己的三个继子送进了世界名校。

她的二儿子被公认为有学习障碍,最后却成为了一流的企业家。

她曾经讲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成长是通过模仿,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学习和积累人生经验的。

孩子还小的时候,她每天很忙碌,回家却从来不看电视。

她说:“如果我看电视,孩子们也会去看电视,因此我宁愿把一本有趣的书当作休息。”

她通过自己的榜样,让三个孩子都爱上了看书。

“自我教育”是教育中的最高境界。

与其你费尽心思鞭策、批评孩子,不如用你的“作为”去影响孩子。

让孩子看见你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05

朗达·拜恩在《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吸引力法则”:

思想聚集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它就会被吸引而来。

我们的目标是教育好孩子,那就要去“吸引”TA。

你通过怎么样的努力,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想让孩子有“信任感”,就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大人”平等视之,你相信他,他也就能发展出信任的能力。

想让孩子顽强又独立,就别把孩子“推”得太远,让他依恋你。

想让孩子“信服”你,用尊重和规则撑起孩子的世界。

你用“行动”去影响孩子,他就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教育的目标在于吸引孩子,千万别“内耗”孩子。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