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孩子一不顺心就炸毛,可能是到了秩序敏感期,父母要这样引导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2/6/10 14:19:47 作者:王爱勤 浏览次数:344

孩子一不顺心就炸毛,可能是到了秩序敏感期,父母要这样引导

在你的家里,是否出现过以下场景?

孩子自己穿衣服怎么也穿不好,为了不让孩子着凉你上前帮忙。结果,孩子不仅生气大哭,还要把已经穿好的衣服脱掉重新再穿一次。

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父母会说,现在的小孩脾气太大,都喜欢和大人对着干。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类似行为,有可能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2岁到4岁之间,主要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流程、顺序以及位置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比如,脱掉的鞋子必须放在自己指定的位置,如果位置有变,就哭闹不止,并且会再次将鞋子放回原处。自己拉的便便必须自己冲,还要跟便便说拜拜,你要是敢给他冲了,他能哭一天,逼着你把便便原封不动地变回来。

进入秩序敏感期后,孩子会从外界环境的刺激中不断学习和总结,逐步养成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也就是说,那些看似无理的行为,其实能够有效帮助孩子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那么,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在秩序敏感期里,孩子的核心特质是万事以自我为核心,只要违背自主意愿,就会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或崩溃大哭。

东西摆放的位置动不得。

比如,孩子将不玩的玩具放在地上,父母见状将玩具收了起来。等孩子再次想要玩时,发现玩具摆放的位置变了,就会变得焦躁不安。

做事的先后顺序乱不得。

有位妈妈讲了自己女儿的案例。她女儿在绘本里学了一首关于洗手的歌谣,每次洗手都要跟着歌谣的顺序一边念一边实践。如果期间受到影响顺序出错,女儿就会气急败坏,然后从头再来一次。

喜欢的玩具物品让不得。

有很多家长都表示疑惑:自己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还是个很慷慨的小朋友,可是到了两三岁就完全变了个样儿,喜欢的玩具和食物,怎么说都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

实际上这并不是孩子变得小气了,而是他们对物品的归属和权限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分不清哪些东西属于自己,哪些东西属于他人。

自己想做的事情帮不得。

比如,孩子想要自己从纸盒里抽一张纸,你拿了一张纸递给孩子,孩子却莫名地发起火来。

在孩子渴望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父母硬性帮助会适得其反,既影响孩子的情绪,也会破坏帮助孩子养成自主习惯的机会。

到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这样:

尊重并理解孩子的需求,保护其秩序感。

对秩序感的要求是孩子的一种内在精神需要,如果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就会损害孩子的内在价值感和成就感。

相反,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特性,合理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的快乐指数就会提升,他们的身心也会得到良性成长。

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积极引导,给出正确方法。

比如,看到妈妈做饭,孩子也想自己拿着菜刀切菜。很明显,这是一件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外,且具有危险性的事情。那么,妈妈要直接拒绝吗?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拿一些菜给孩子,同时给她准备桌子和安全的小刀,并耐心指导孩子应该如何操作。不管孩子的劳动成果如何,妈妈都要将孩子切好的菜放进盘子里,并真诚地跟孩子说谢谢。

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主需求和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动手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孩子做的对时,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做得不对时,及时指出并纠正。

比如,孩子玩过之后,将玩具整齐地摆放在合理范围内。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做得真棒,你看起来像个整理小能手。

相反,孩子坚持要将玩具放在过道上排成整齐的一列,不许别人碰。这时候,我们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你可以说:宝贝,妈妈觉得你把玩具整理得很好,但是放在这里会影响大家的通行。把玩具放进游乐场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给孩子创造稳定有序的生活环境。

稳定有序的生活环境,能有效减少孩子因外界秩序混乱而产生的不安。

比如,父母喜欢将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也习惯于将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家里杂乱无序而感到焦虑。

同时,父母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法为孩子树立榜样,也有利于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秩序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