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不打骂不妥协,这样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最有效
不打骂不妥协,这样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最有效
曾经在商场看到过这样一幕:
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玩具店门口拖住妈妈要买玩具。妈妈不肯买,孩子就开始哭闹,后来直接躺在地上打滚。妈妈又气又急,服软买了玩具,但忍不住在孩子屁股上狠狠打了一下,孩子又哭了。
结果,东西买了,双方却都不开心。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长大了,变得有主意了,面对他们的小倔强和各种要求,到底该怎么正确地跟孩子说“不”呢?我们总结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小方法,家长们可以试试。
用接纳的态度应对叛逆期
不少家长说,孩子两岁以后,就从小乖乖、小棉袄成长为一言不合就哭闹耍赖的小“恶魔”。
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并非刻意挑衅父母,只是处于渴望向外探索又缺乏安全感的阶段罢了。
两三岁时,孩子的大脑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从神经连通性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极为活跃,认知的发展促使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学习能力也超级强。然而,从心理层面来看,孩子还没有做好跟父母分离的准备,他们往往很有“主意”,但没有独立的能力。
他们需要父母随时看着他、保护他,但如果你真的去帮他,他又不愿意,因为他的内心渴望独立。于是,“不要”就成了孩子的口头禅。
叛逆期的孩子虽然有点磨人,但其实处于成长的正常节奏中,度过这个时期,孩子的独立能力会大幅提升。
巧妙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中提到,和孩子相处的原则是,能满足的就开开心心满足,不该满足的也要温和坚决地拒绝。
只不过,拒绝时需要注意方法,不能一句硬邦邦的“不行”了事。
帮助孩子表达感受
孩子还小,感觉不顺心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哭闹来表达不满。这时,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安抚孩子,帮助孩子表达感受,不仅能帮孩子平复情绪,还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比如,孩子不让父母出门上班而哭闹不止。父母可以询问孩子是不是很伤心,很想爸爸妈妈在家?进而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然后一起商量对策,比如让爸爸妈妈下班早点回来陪伴自己,等等。
有人说,懂得表达感受的孩子,全世界都会爱他。而帮助孩子表达感受,是建立亲子良性沟通的第一步。
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
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孩子的需求集中在三个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孩子要求父母带他出去玩,可能是因为家里新添了弟弟妹妹,孩子觉得缺乏陪伴,需要父母来陪伴。也可能是在电视里看到游乐场,想去新的地方玩。还可能是通过哭闹观察父母对自己的回应,找到“我很重要”的感觉。
孩子的同一个行为,反映的可能是不同的需要,通过询问和倾听,家长知道了孩子的真实需求,才能更有效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不带批评地拒绝孩子的行为
家长可以和孩子说:不要这样做,不能这样做。但是千万不能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不懂事”的标签。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并知道可以做什么以后,可能很快就会听从建议了。
但如果家长的回应不是建议而是批评时,孩子会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更加猛烈地抗拒父母的命令。
因此,家长要能够“温和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
“坚定”,在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温和”,在制止孩子时,态度上不带有评判、指责的情绪。
耐心地跟孩子解释为什么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曾说,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因此,家长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大人为什么要拒绝他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吵闹着要看电视的时候,家长可以说:你长时间看电视,我担心你眼睛会疼,你的眼睛疼了,我也会很心疼。我们明天再看,好不好?
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其实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很大,至少会让孩子明白:父母很关心他,电视看久了,眼睛会疼。
用“可以”取代“不行”
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老师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游,不仅要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更要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不肯回家吃饭,父母说:“现在不许玩,马上回家吃饭”,只会让孩子怒气冲天,拒绝合作。
但如果父母说:“可以再玩一会儿,10分钟后,咱们再回家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更乐于接受。
简妮尔·森的《正面管教》里有一句名言:我们不仅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爱孩子。
很多事情孩子其实不懂,需要家长进行引导。用正确的方法,耐心地对孩子说“不”,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父母的小天使。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