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双减”减去学生心理健康之虞
“双减”减去学生心理健康之虞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在这些走向极端的孩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呢?
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与几十年前全然不同,他们在城市独立的楼房中成长,带着天生的孤独感。当一个孩子孤独了,就容易产生极强的思考力,这种思考有时会是“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终极哲学问题。
与此同时,孩子面临空前的学业压力。学校里,老师不停地强调学习、考试;回到家,父母仍然叮嘱学好、考好,并报了各种培训班。孩子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无处不在的焦虑弥漫在周围。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双减”。从长远看,“双减”若落实到位,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了大量学科类培训。无休止的学习让青少年脑子里总有一根绷紧的弦,身心俱疲。此外,培训机构逐利为主的教育目标与公立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也存在明显的冲突。国家对此进行了“重拳”治理。
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校内减负。今年新修订的《教育法》规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才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学校要转变观念,增加学生从事体育、艺术和劳动的机会。学生只有得到综合发展了,才可能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人。
在“双减”过程中,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在理想教育生态的建构上做出努力外,还需要关注三组关系。教师对学生,需要进行高质量的培育,教师要具有共情能力,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家长对学生,需要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包括孩子的喜好、理想和思想动态。学校和家长,需要保持高质量的沟通,双方只有多交流,才能形成对孩子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
这三组关系,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字——爱。亚米契斯在他的著作《爱的教育》里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才真正切入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人的培养。
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伴随着大的教育格局和爱的浸润,只要“双减”落实到位,必然能够为社会培育出富有朝气、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