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爱孩子”与“会爱孩子”
“爱孩子”与“会爱孩子”
毋容置疑,绝大多数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现实中,亲子之间常常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而使孩子变得极为“叛逆”。心理学家麦考比等人研究指出,父母有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积极肯定和接纳的,对孩子也有明确的规则和要求;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多数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且为人友善,有较强的自尊和自信。专断型的父母对孩子多是拒绝、训斥和惩罚,很少倾听孩子的看法;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善交际,易抑郁和自卑。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缺乏控制;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比较容易冲动、专横和无责任感。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很少关注和交流,没有要求,缺乏控制;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自尊水平低。
当父母平时对孩子是“她要啥都会买啥”这是放纵,缺乏规则,缺乏控制。一旦孩子的要求远远超越父母的“底线”或孩子的行为表现超出父母的“容忍”程度时,在“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体罚和恐吓了。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孩子的心理发展一定会受到阻碍的。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面临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儿童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如果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受到嘲笑和打压,儿童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会使他们缺乏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主动性,生活的意义感就会丧失。
一般来说,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就会有一个问题的家长。孩子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首先,要了解孩子
这是指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五岁孩子的智力已经发展到成人的50%,认知能力有很大提高,有的孩子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智力基础;在情绪上也比较稳定,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愿意与父母交流。这说明这时期的孩子是可爱的。孩子有时表现“逆反”,父母应该反思:他为什么会这样?我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是怎么样的?他的需求真的过分了?当你了解孩子后,你的内心就显得淡定得多。
其次,要理解孩子
这是指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接纳孩子。父母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认识孩子,这会失去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因为成人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有着天壤之别。这需要父母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尤其需要冷静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别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惩罚孩子。父母要接纳孩子“乖”的一面,也要接纳孩子“不乖”的一面,因为这才是你的真实的孩子。
再次,要引导孩子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教育是需要有规矩的,孩子的行为也是应该有约束的。这需要父母注意规则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执行规则时,父母之间要统一,不要“你立我拆”;原则问题要说到做到,不要“下不为例”;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要“我是大人”;等等。对不同个性和年龄的孩子,要因材施教。一般来说,“表扬—批评—表扬”这种三明治式的教育方式是有较好效果的。
最后,要会爱孩子
“爱孩子”和“会爱孩子”是不同的。爱孩子更多的是情绪、情感在起支配作用;会爱孩子既包含情感也包含理性。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在孩子表现很“乖”时要发自内心、真诚而具体地赞赏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在孩子表现“不乖”时要就事论事、尊重并清晰地指出问题,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满意的是行为表现,爱的仍然是他这个人。
作者:任其平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