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家教


为孩子开启“材”的宝箱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2/5/18 7:37:12 作者:聂小凤 浏览次数:583

为孩子开启“材”的宝箱

孩子进入职业院校时,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又从初中紧张的学习压力中进入到相对舒适的学习环境,极易放松。据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足,除了喜欢玩手机外,自身的优缺点都说不上来,对专业更缺乏了解,所报专业都由家长帮忙敲定。所以孩子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并不高,更不知晓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导致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低下。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忽略了认知社会的重要性,缺乏社会经验,结果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快速融入社会并投入工作。无论是眼界、自身的能力,或竞争意识、抗挫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职校生非常有必要在校期间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可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该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就可以利用在校时间更有目标性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及时融入行业。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提高,也是社会培养人才的进步。

1、了解行业发展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对于职校生而言,大部分学生的所学专业是很有针对性的,毕业后的对口工作并不难找。但许多学生一开始就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之后的就业形势更是所知甚少。毫无兴趣,职业意识浅薄,最后根本不想就职于本专业,嫌苦嫌累。归根结底是由于目前很多职校学生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所以在校学习期间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接纳,明确就业方向,并对人生未来发展进行理性分析,实现个人综合水平健康发展。

我校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注重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要的有机匹配,保证人才与岗位的对口,担起为社会输出人才的使命。

(1)学校首先引导学生认清自我。个体存在差异,认清短板与长处,争取取长补短。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和行业前景,能清晰地找准定位,明确专业学习的针对目标,大力提升专业技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觉进行就业环境的分析,客观判断自己的职业特长以及职业能力,把握自己的职业优势,找到适合的职业和发展方向。

(2)学校注重与企业的衔接。企业是学生的承接者,希望学生一出校门就能为其创造效益。因此,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境,熟练岗位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初期,学校邀请企业的领导来学校开展讲座,向学生分享现代企业对高职生的能力有哪些要求,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弥补。

中期,学校为学生创造“走进企业”的机会,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企业都有哪些岗位以及每个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让学生在意识上缩短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感,并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后期,学校邀请企业人事经理向学生介绍企业招聘人员的常规流程与要求,也可以举行面试模拟大赛,锻炼学生的应聘技巧。

(3)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善于与多部门进行合作,通过合作交流来构建合力,为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打通渠道。努力实现职业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层次的合作,从而推动学生成长。

2、练好基本功,勇作大国工匠

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工匠精神”的实质是敬业、精益、专注、创新,是高超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独特的创新能力结合形成的一种精神品质。中国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中国智造”,必须着力于培养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气质。“工匠精神”决不是纸上谈兵谈出来的,也不是在教室里学出来的,更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训练中逐渐培育起来的。

工匠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作为已占 “半壁江山”,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职业教育,需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首先帮助学生认同工匠精神。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原因,使得较多的人轻视工匠职业,对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认同度不高。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应特别注重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里注入工匠精神,使学生专注于自己未来的岗位工作,以严苛的工作标准自我要求,树立起敬畏工作,敬畏专注的职业态度。其次,在教育工作中要让学生明白实现民族复兴,不光需要高端的理论和科技人才,卓越的技能人才同样是稀缺资源,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专注专业技能,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多动脑思考,多潜心钻研,对专业实践有浓厚兴趣,练好基本功。

学校以校训精神为指引,突出“三融”。融合高职文化,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素养养成;融通企业文化,依托企业,将工匠精神培育具体化,让校企合作同向同行;融入区域文化,为高职生工匠精神提供文化滋养 ,让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相辅相成  。

学校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没有深入扎实的知识做基础,自身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定难以维系。

学校以技能实训为推动,在校内举办技能节、“二课堂”培训等活动。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大大减少上课自由散漫等现象。通过技能比武,在校内涌出一批动手能力强,专业水平出色的学生。这不仅推动了学校校风学风的建设,更提升了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以技能大赛为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技能素养,促进职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只有通过艰辛的训练,辛勤的努力,顽强的拼搏才可能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大赛产生了一些受膜拜的能工巧匠,若无良技,岂能称“匠”?他们技艺在身,被各企业单位竞相争夺,最终成为岗位能手、拔尖人才和核心力量,完美地体现“技能改变命运”,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这种技能竞赛结果带来的榜样效应,无形中为职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土壤和氛围。

职校生凭借扎实的基础、过硬的素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勤学苦练,踏实钻研,忠于匠心,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产品的各个环节,从“量变”到“质变”,做一名优秀出色的技能型人才,终将成为行业领域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