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
逼出来的自律不叫自律,那叫做“他律”。
一旦外界的逼迫取消,就是坍塌的时刻。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天天给一个大象喂虾米吃,它也不可能变成一条鲸鱼。你给西瓜染成黄色,它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南瓜。
因为核心和本质就不是一回事。
自律和他律也是这样的。
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中提到,被严厉管教或者惩罚的孩子,会有4R反应,分别是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和退缩(Retreat)。
很多时候,把他律当自律,要么是家长的一厢情愿,要么就是家长自己本身就从来没有体会过“自律”,所以只能靠假想的状态去让孩子实现自以为是的“自律”。
好了,接下来我们说说什么是自律。
自律的基石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只有先明白这一点,对孩子自律的培养才是走上了正轨。
有些家长天天贬低自己的孩子,嘲讽自己的孩子,拿别人家的娃来打压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律的,想都别想,心理不出问题就不错了。
因为在长期的贬低、嘲讽和打压中,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种小孩很容易处在一种毒性压力之下,他们中也会有很努力的,但这种努力是憋足了劲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他们内心很容易根据外界标准的变化而不停摇摆,很多焦虑的中年人把外界的标准加到自己身上,或者孩子身上,其实你走近他们的童年时代,都会发现他们不曾被真爱过,绝大多数焦虑的成年人小时候不被家长尊重和理解,最终就变成一个死循环。
其实现在流行的年轻人躺平,本质上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时代变化的太快,优秀的人那么多,一个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自己的价值,就会产生自我放弃的想法,懒惰,拖延,暴饮暴食,抱怨社会,当然,也就谈不上任何自律了。
所以,无论你小时候经历过怎样的状态,在有了孩子之后,一定要改变习惯性的对孩子自我价值的否定,改变习惯性的拿别人孩子对标自己孩子的状态。你要发自内心的认可“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并把这个观念传递给孩子。
我观察了我身边那些明显很自律的大人和小孩,即便是小学生,你也会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阳光和自信,这种自信很难用语言形容,像是一种笃定感。
我记得之前看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去一个学校里讲演,有个学生问“能不能聊一下你们每日职场工作,你如何安排时间去打电玩什么的”?
盖茨的回答是:我不常打游戏,我在工作中乐趣很多,我认为我的工作是最棒的,巴菲特认为他的工作是最棒的,我会议很多,日程都是排的满满的,我一年话两个星期远离工作,来阅读和思考未来,这是我的思考周。然后也会去旅行和拜访客户。
巴菲特回答:我一年大概有50个思考周,我不开会,我阅读的时间很长,我希望我能阅读速度更快一些,这样可以看更多的书。我不喜欢列时间表,把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我和比尔都很幸运,我们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按照我们的方法来完成。在他的世界里,他的步调和我不同,但我们都喜欢我们各自采用的方式,我们也都以各自的方式来实现最大的效率,因为它符合我们的个性和习惯。
在事业上,这两人都是极度自律的,但你发现没,这种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对自己所从事事情的认可,没有它,一切自律都不存在。
自律的核心是“课题分离”
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事情(课题)做好。
就拿学习来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让孩子愿意学习是父母的课题。
家长在做自己课题的时候,就是努力调度孩子的学习兴趣,带孩子见识和感悟世界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以身作则,克服困难,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和陪伴的质量,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能了解他面对的困难,能及时的给予帮助。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家长的课题就是把马儿带到学习这条大河边,让马儿有机会、有兴趣喝水。
但学习本身,是孩子的课题。
很多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题不分离”。
一方面,自己的课题不好好做,不想方设法让孩子热爱学习,不以身作则;甚至家长把自己人生的期望加给孩子,就是把自己的课题让孩子去承担;
另一方面,是粗暴干涉孩子的课题,强迫,命令,甚至用给钱这样的方式去利诱。
这样的家长自己都没有捋清楚什么是自律,什么是自己的课题,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各种碰壁是肯定的。
各种盲目鸡娃的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这里,其实这些家长如果能当着孩子的面,解决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困难,完成自己的课题,这样长期下来榜样的作用都比天天跟着孩子屁股后面,把自己的生活过的一塌糊涂,只逼孩子效果强的多。
我小时候我妈很少逼我学习,但是我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正好是电脑刚流行那会,我妈天天在电脑前面学习怎么打字,怎么用电脑查数据,写文章,有时候甚至研究到半夜三点多都不睡觉,这种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教育我这件事情上,她做的最好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课题。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跟班上一个男生经常玩。我妈看见几回后,跟我聊了一次,结果她意识到我非常抵触和抗拒和她聊这件事情,她没有横加干涉,但也没有放任自流。
有一回,我放学回家,发现书架上多了一套有关青春期的书,书里讲的是青春期的情感萌动什么的。这套书挺有意思的,是案例的形式,有学生自述,也有专家分析,我看完那套书之后,涨了很多知识,也对青春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你看,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是父母的课题,父母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这个课题做好了,一个方法不行就换另外一种,家长的作用就是把马儿带到河边,但喝不喝水是马儿的课题,你不能把马儿的头按在水里去。
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改变,日后会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
家长的养育是为了让孩子为成为一个成年人做好一切的准备,成年人最重要的就是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自律的核心。
但从小被父母安排好一切的孩子,是很难拥有这种能力的。
当然了,我写公号这几年,接触到了不少读者,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但也经常混淆课题,逃避自己的责任,你说让他们去教孩子什么是自律,真的蛮难的。
自律的技巧是
“只在核心问题上培养自律”
我前面说了,许多成年人以为逼能逼出自律,你如果也这么想,可以带入想想自己,工作的时候老板就坐在你面前,你此时对工作的态度会不会变成只要老板一走,你就立马摸鱼?
换位思考一下很多问题就想明白了。
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反人性,本身就需要意志力,而人们对意志力最大的误解以为意志力可以源源不断的涌现。
其实不是的,意志力跟石油一样,是一种资源,是资源,就意味着有耗竭的一天。
所以,你要珍惜你的意志力,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意志力,非要和人性做斗争。
而真正自律的人是有技巧有抓手的,那就是只在核心问题,重要问题上自律。
和菜头说自己从一个200多斤的胖子成功减肥下来,没有一天靠的是自律,靠的是技巧。
他没有强迫自己必须顿顿吃草,没有强迫自己饿肚子,没有强迫自己每天锻炼。而是自己爱吃东西,那就修改食谱,去找那些爱吃,但是脂肪更少的食品。
想要反人性,有三种方法:
一种是靠意志力,咬牙坚持。
另外一种办法是,让事情变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第三种办法就是前两者结合,能让事情有趣点就有趣点,实在无法有趣但又很重要的,那就消耗意志力的自律,那些非核心问题,就不要逼孩子太死。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在工作上,运动上都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即便是孕期,也一直都坚持锻炼、读书、写作、工作。
但是,我身边熟悉我的朋友也都知道,如果我家没有阿姨没有小时工,那屋里就乱的不行。
从小到大,我就不是整洁卦的那一类人,我不喜欢收拾东西,好在不管再乱,我也能很快的想起来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所以在整洁这件事情上,我并没有逼自己必须自律,我爸妈也没有。他们就是说,你自己的房间想怎么乱就怎么乱,不许乱他们的房间和公共空间就行,你看,这里又是课题分离。
而很多的家长,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能面面俱到,事事都行,干啥都自律,这就跟要求在地球上的苹果能自己飞起来不受重力影响那样,是不可能的。
没有人能做到这样,所有厉害的人,都是在某一个领域,极度自律,其他方面嘛,别说自律了,甚至有很多缺陷。
所以我在小胖的自律培养方面,就是身体力行的传递给他反人性的三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就是让事情变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我在家里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事情好有意思啊,我得研究学习一下”,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爱说“嘿,你这个家伙,这么顽强,我就不信解决不了你”, 其实就是让事情变得有趣,让自律不那么消耗意志力,长期而言,小胖也学会了这一招,把一件困难的事情游戏化解决问题。
第二种办法是靠意志力,咬牙坚持。
当我做运动做到几组最难的地方,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当我懒癌发作,就想躺平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不行,这就是我应该做完的事情,坚持过去就好了。
所以小胖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说,你记得妈妈做那件事情吗?我用我的经历和毅力影响他,从而引导他进入到克服困难消耗意志力得到心流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旦他越积累越多,就会成为未来对他有所鼓励的感受,这就是自律的来源。
第三种办法就是在非核心,非必要问题上放自己一马。学会把一些东西分配出去,学会接纳自己也有缺点,学会挖掘自己最想要坚持的事情。
最后总结一下:
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家长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认可孩子,信任孩子,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自尊,这是他们形成自律的基石。
自律的核心是“课题分离”,从孩子两三岁起,你就要注意不要横加干涉孩子的课题,让他们有自主权,自由度去做自己的课题,从最简单的穿衣服穿袜子喝水吃饭,到复杂的做作业安排时间,你的课题是引导,而具体做并且承担后果是他们的课题;
自律的技巧是只在核心问题上培养自律,所以不要希望自己的孩子面面俱到,十项全能,如果你的孩子在练琴上很有自律,那很可能他在数学或者运动方面差一点;如果你的孩子在运动上很自律,那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在别的方面会差一点。不要拿网上别人家的孩子的全部优点去对标自己的孩子,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孩子更容易找到自我,实现自律。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