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学会自我控制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学会自我控制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近年来,各大院校包括国内顶尖高校本硕博学生被劝退、被开除的事情时有发生,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有少部分学生在步入高校、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监管之后,就开始“放飞自我”,打游戏、睡懒觉、娱乐、消遣……将学习和进步抛之脑后。
这些学生放纵自己有多种原因,但自控力弱是主要因素之一。而自控力的养成,需要从童年起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需要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从日常生活入手,有意识教其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自我安排学习生活、自我管理时间、自我抵御诱惑、自我约束不当行为等。
在愿望和规则之间寻求平衡
打游戏、看动画片,买最新款的系列玩具、好看的衣服鞋子,吃美味却不健康的食物、像同学一样假期出国旅游……每个孩子都有源源不断的愿望。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要求,家长可以借助规则来抑制其不合理的欲望,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要找到孩子愿望和家庭规则之间的平衡,最好一家人一起制定规则,家长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以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并达成一致,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比如罗列出孩子每天的作息安排,明确写作业和游戏、娱乐的次序与时间;跟孩子制定零花钱限用规划,垃圾食品、不健康读物等属于“禁区”;孩子遵守规则能得到什么奖励、违反规则会受到什么惩罚。
规则的内容尽量简洁、具体,与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行动力相匹配。同时,家长避免自己的控制欲,尽量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让孩子能享受到适度的自由,便于日后执行。
规则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延迟满足。玩手机的快感是触手可及的,阅读一本书的好处并非立竿见影;高延迟满足者,亦即自控力强的人,偏好长期的回报。
因此,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具体的场景,引导他们看到长远目标。比如,每天阅读半个小时的课外书、背一首古诗、记20个新的单词、阅读一页英文读物,或打1小时网球、写一页书法……坚持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之后,分别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以此让孩子懂得,自己每天的“例行之事”不是孤立的,这些日常任务是实现远期目标的必要步骤,并非多做一次、少做一次那样无所谓。孩子会在努力的过程中看到希望,容易将短期的努力和中长期的结果结合起来,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至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引导孩子全方位管理自己
从收拾书桌、书包、为自己的学习做出合理的计划到遇事保持好的情绪,有自控力的孩子大多是自我管理的高手。他们的这些本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锻炼出来的,需要家长平日创造合适的机会和情境。比如,可以通过和孩子建立各种简单可行的契约,激发其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和孩子约定,一个小时内完成作业、保质保量练琴1个小时,可以玩20分钟游戏。
情绪管理是孩子自控力养成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首先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否则,孩子的情绪更容易失控。其次,控制情绪不等于压抑自己,家长需要帮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法。比如教会孩子学会倾诉,鼓励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告诉家人或者好朋友;可以引导孩子在激动、愤怒的时候,在心中默数“一、二、三”;做深呼吸或者提醒自己“一分钟息怒”,让自己急躁的情绪舒缓下来。
自控力弱的另一特征是缺乏时间观念。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其讨论制定学习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孩子学会珍惜现在、做事不拖拉;比如,用40分钟完成数学作业、用1个小时写一篇作文、用一个半小时做物理实验报告……这种压力有助于大大地激活孩子的大脑,提升学习的效率。当学习告一段落,给孩子放松的时间,平衡好学习与休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下一项功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会昌说:“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对其学习成绩、学校适应以及成年后的事业成功均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智力。”
陈会昌表示,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爱和严、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忽视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当其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将很难适应要求自控力、纪律性和群体合作的集体生活,这些孩子将会尝到学习与社会适应不良的苦果。
自控力的养成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好玩亦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过程,也是面临挑战的过程。家长要多一分耐心、细心,思考、探索,找到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
转“学习强国”平台《中国妇女报》2019-11-14(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陈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