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做对这件小事,亲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我们先来看几个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争吵的常见案列:
情景一
孩子晚上说冷,妈妈一边好意给孩子拿被子,一边嘴上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这么怕冷?”
然后孩子突然火就上来了,声音格外的尖锐”那我就是很冷啊!!你为什么总是要否定我的感受?你烦不烦啊?”
情景二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喜欢举例子:
你们班xxx学习习惯特别好!每次都考第一名!
你看看你表姐,房间重来都是干干净净的,手机用好几年还跟新的一样
情景三
明明跟孩子说了好多次,作业要检查的仔细一点,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收拾好,但是孩子从来说了都不听;
每次一说孩子,孩子就顶嘴,不接受,还会说出经典语录“我已经balabala了,你还想要怎样,你要逼死我吗?”
每次争吵,结果就是,妈妈觉得很受伤,孩子也气呼呼的,让本该温馨的亲子时光总是变了味道~
于是彼此不约而同的沉默,默契地选择少说话,少相见,少陪伴。
那么,这些争吵里,妈妈做错了什么?孩子做错了什么?
答案是都没有错。那为什么很多明明很小的事情,却会演变成一场家庭风暴呢?
我们先看第一个情景,站在妈妈的角度上,她明明是因为关心孩子,立马就放下手上的事情,给孩子去拿被子。
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妈妈那句“你怎么这么怕冷”,就像地雷的引线,让孩子一下子爆炸了。孩子觉得是“妈妈总要否定自己的感受”。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叫做“情绪的自动化反应”。在这个现象里,孩子爆炸并不是因为这句“怕冷”的陈述,而是他立马回忆起了以前“妈妈总要否定我”的许多事情,于是就把这一次的情景自动带入了以前的发生的事情。
再举一个好理解的例子,夫妻吵架,也经常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老公还总是指责你“能不能就事论事?”
你也明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你一想到以前他总是不回家,不管孩子,不愿意哄自己等等,你很难平静地看待“一件小事”。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然后我们看看母亲为什么没做错?
她听到孩子冷,立马就放下手头的事情给孩子拿被子。然后说了一句自己的感受”你怎么这么怕冷?”
母亲关心孩子,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而问题就出在,当我们回应孩子时,会不会有更好的方式?
案例中的母亲可能习惯“否定式回应”。这也是家长经常会采用的方式。
孩子穿鞋时,问他:你怎么这么磨叽?
还有情景二中父母的问句,在孩子听起来很有可能是“你在拿我和别人做比较,而且你觉得我不如别人”
再来看看关于情景三这类问题引发的家庭纷争。
孩子心声是:我今天写作业比昨天认真了很多,也检查了,只是没有“全对”。
我今天明明叠被子了,只是还没有收拾桌子;你说的话我都有听,但是我能不能一点点来?
所以,当家长说发现明明说了很多,但是孩子还是做不好的时候,换一种表达方法:
陈述事实(我看到你今天的错误比昨天的少)+对事实进行鼓励(我很为你开心)+做出期待(不过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没有错误哦~)
陈述事实(我看到你今天叠被子了哦)+对事实进行鼓励(你比之前都有进步)+做出期待(我对你越来越放心了~)
现实中,确实有部分家长会“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
当你无意识地对孩子发完火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为你们朝夕相处,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当你在乎他的未来时,任何会带来风险的小习惯都会让你恐慌。
这也是因为,我们很难意识到:“回应”是一门学会,教育是一门“艺术”。比如,你的好朋友向你诉说伤心的事情时,很多时候你甚至不能完美的安慰好一个成年人;那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作为父母,就要反复修炼我们的客观性:
A. 对当下事件的察觉
在和孩子对话时,要察觉自己的表达,是不是出现了上述所说的问题。
B. 对彼此情绪的察觉
如果你发现孩子经常被一些小事惹毛,先不要觉得是孩子“太脆弱,无理取闹”;
冷静下来,和孩子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有哪些是类似这件事的。这样有助于孩子解开心结,减少亲子之间不必要的误会。
C. 肯定孩子的感受
放在任何“关系”中最核心的要素都是“理解”。
无论是孩子和你说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他的感受都是对于他来说最真实的事情,所以不要去否定孩子世界里最基础的构成。
不过要注意的是,肯定孩子的感受,不等于肯定孩子的行为。
但是在表达了你理解他现在的感受之后,你尽可以去教育孩子这样是不对的,以及应该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