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让孩子无聊一点,是件好事!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2/3/2 14:55:43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56

让孩子无聊一点,是件好事!

前几天,跟闺蜜聊天,她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不怕孩子捣蛋,也不怕孩子不肯上兴趣班,最怕的是他说:“妈妈,我好无聊啊。”

因为听到这句话闺蜜就会特别焦虑:

觉得孩子的时间在一点一滴浪费掉,而原因是自己没有给孩子安排好,更会担心孩子这么小就觉得无聊,那长大了以后怎么办,人这一辈子有大量的时间需要自己去打发去安排去充盈,如果只是觉得无聊,基本意味着生命质量在打折。

曾经,这一句微不足道的话也带给我一连串的烦恼,甚至我还会莫名其妙地内疚。

对于孩子,我一度见不得他们发呆无聊,赖在地上什么也不做,只要稍微空闲下来我就觉得要干点什么,亲子游戏、画画手工、科学实验、下厨,周末腾出一整块时间,带着他们去看演出、博物馆、去骑车、去游泳、去攀岩、去溜冰、去大自然、去海边、去游乐场、去超市......

纵然这样,当我要干点自己的事情,写点东西,做个家务什么的,大宝二宝还是会喊着:“妈妈,我好无聊啊”、“妈妈,好没意思啊~”

明明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绘本,那么多吃的喝的,明明妈妈就陪在旁边,小朋友还是会偶尔幽怨地来句:“好无聊啊。”

后来我明白了,“无聊”这种“病”,根本就不是你给的陪伴给的爱多了就会消失的。

“妈妈,我好无聊”实际在表达啥?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问题,我们要学会观察孩子的身体语言,去看到孩子许多行为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当孩子抱怨好无聊时,你是不是开始烦躁,很着急地想把这个无聊当做问题去解决?很想立刻把她的「无聊」变成「有聊」。

这一点蜜丝懂深有体会,但我们需要努力先在这种烦躁中暂停一下,先去看看,当孩子抱怨说「好无聊」时,他想要表达什么。(也就是所谓的“同频”:)

当孩子说“我好无聊”的时候,其实是孩子面对“无聊”时烦躁不安,他们不喜欢这种感觉,急于从这种感觉中脱离出来。于是用这种表达来诉求:“妈妈,你要负责让我开心哦。”

这个时候,很多妈妈因为早已习惯了有求必应,所以会立马开始行动起来,解决掉这个“问题”。而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玩电子娱乐设备。但必须承认,这其实是大人在偷懒。它绝对算不上好的消磨时间工具。 

还有父母总怕孩子一个人无聊,于是把孩子的每时每刻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强迫自己扮演好陪玩的角色,帮孩子安排好可以做什么,于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会和自己相处、没有学会安排时间、没有学会动脑筋、没有学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于是,习惯了别人帮忙打发无聊的孩子们,经常会出现那句“妈妈,我好无聊”。

其实,你不必急于把他的“无聊”变“有聊”,赶紧给他找事做!“ 浪费时间也很重要啊,孩子本来就应该体会无聊。

尤其疫情期间,从大人到孩子都在深度感受无聊。提前放假、延迟开学,父母们感觉自己背负了很多责任,必须去充实孩子的时间。孩子们大喊无聊的时候,父母们会感觉很崩溃、有负罪感,觉得自己不得不为孩子解决“无聊”这件事。

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为孩子们提供益智类的学习和游戏内容。所谓的“超长假期不虚度”固然有道理,但是适度的“无聊”也一样重要。

1,无聊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曾经读过《引爆点》这本书,该书作者研究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比如比尔·盖茨和甲壳虫乐队,以及最棒的运动员,最棒的学者,他们是如何成功的,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结果发现,影响他们的往往是一些无聊时做的小事。

 

当你无聊的时候你会做什么,会发生什么?你会思考,而且会用一种新的方式去思考。心理学的研究让我们知道,无聊是通向创造力道路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点。

现在,无论是在家早教,还是上学后的晚间时光,我开始明白:大人安排的益智活动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一定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填满。学习、练琴、兴趣班、益智游戏再怎么忙,我都会刻意给她们“留白”的时间。

“留白”的意思是:这段时间,大人不做任何安排,让孩子自主活动。

在留白时间里,孩子们也创造了很多我想不到的事:

自制乒乓球拍

画了许多本漫画书;

用乐高创造购物中心的场景,还设计了繁琐的一天购物的细节。

实在没什么事干,到院子里捉来飞蛾虫养着看它变蝴蝶。

2,这是孩子练习和自己相处能力的机会

和自己相处,能有多难?个人的经验是,非常难。

有的人乐在其中,也有的人是迫于无奈——他们不知道如何停下来。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一旦出现空闲时间,就会恐慌,就会马上去找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做。

看似有追求,其实是无法跟自己相处。

许多人亲密关系遇到问题,也同样源于缺乏和自己相处的能力。他们无法忍受没有爱人、子女的时间,很容易丧失应有的界限,于是索取过多或者付出过多,最终导致了亲密关系的失衡。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内外有别,和人交往的时候主动积极,一个人的时候享受孤独;我希望他们张弛有度,忙碌的时候尽可能高效,闲适的时候也完全能够自得其乐。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宝宝,都天生的拥有和自己相处的能力。除了少数高需求宝宝从出生起就特别需要他人的关注,大多数宝宝都能在吃饱睡足之后,怡然自得地待一会儿,这就是他们同自己相处的时光。

3,无聊的状态,也是一种新的挑战

当孩子说“妈妈,我好无聊”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都会是:那我们来做某某游戏/去某某地方/看某某书吧。

不管提供给孩子的方案是什么,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承担起了让孩子不无聊的责任。

可是,让孩子不无聊并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没有必要时时刻刻取悦他、娱乐他,当孩子觉得无所事事是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状态的时候,他正面临着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尝试安排自己的时间,找到新的乐趣。 

如果我们能够尝试着等一等,让孩子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待一会儿,不急于立刻提供解决方案,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都能够找出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来做。不管那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否足够有意义,但只要他们自己觉得不再无聊,这便是他们的成功。每一次从无聊中走出来的经历,都是一次他们和自己对话,一次对自己负责的练习。

所以,蜜丝懂觉得,咱们不必担心,害怕孩子无聊,甚至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不被安排的空白时间。

当然对于学龄前小宝宝而言,要学会自己克服无聊,需要的是一个习惯开动脑筋、发现乐趣的过程。

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要相信玩是孩子的天性,需要克服的只是惰性而已。

当宝宝突然有了无聊的时间,比如突然不能看手机、电视了,突然放暑假不用上幼儿园了,一开始会不习惯。爸爸妈妈要能够容忍这个看似无聊的适应过程,一定不要把这个责任背过来。

 

比如现在大宝二宝再说“我好无聊”的时候,我不再直接给建议,而是问,你觉得有什么可以安排的吗?看看周围,你觉得有什么是可以做的?你是想要妈妈参与吗?你可以安排好,给我分配点工作!

而且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发现,很有意思的是,他并不会一直抱怨“无聊”,他们很快可以找到能让自己开心的事。

其次不要干涉孩子自己找的乐子。

孩子自发做的事,可能看起来“没什么营养”,像在桌子底下躲两个小时、发出咱们听不懂的怪声、念念有词等等,但就像孙瑞雪说的:成人觉得无聊的东西,却使儿童内心发生着我们不知道的一系列的变化。

最后,和孩子一起制作“无聊罐子”。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想一想无聊的时候可以玩些什么游戏,把它们一一写在纸条上,比如“画一棵树”、“给娃娃洗澡”、“编一个故事”等等,不识字的话可以画图案代替文字。把这些纸条放进一个罐子,做成“无聊罐头”。 有人还把这些创意活动做了整合,有115项。我看了以后觉得有些还蛮有启发的,可以在公号后台回复“无聊”领取!)

跟孩子说好,当他们感觉“无聊”的时候,就自己到“无聊罐头”里倒出3张纸条,做纸条上的游戏。

孩子一开始会把这当作有趣的游戏,慢慢地就会适应自己寻找乐趣了。

童年被大人包装成了有趣充实和日程满满,抱着这样的生活预期一旦撞见了现实,才会发现世界上有多少事情是沉闷重复枯燥的呀,就像注定会日益增长的作业量,为了出成绩需要做的刻意练习,例行公事的生活日常,这些都需要自我调节能力去和无聊对抗。

我们需要给孩子适度的陪伴,也要允许孩子适度的无聊。

很喜欢罗素的这段话:“孩子必须要利用想象力和自身能力来克服无聊,孩子就像幼苗一样,当它被安安静静地放在同一片土壤中的时候,它的长势最好。太多喧嚣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是好事,只会让他们长大后无法忍受能够带来丰饶的单调。”

当你允许孩子花几个小时蹲在路边专心地观察研究虫子的活动,或者让他自己画一些不着边际的画,或者写一些看上去很简单的句子(他说是诗歌)。这样说明你已经发现了无聊的价值。因为孩子的内在驱动有着比外在驱动更强大的力量。

给孩子一个时常感到有点无聊的童年,让他从小学会直面自己,和自己对话,与自己相处,拥有充盈而多彩的心灵,是他一辈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也许这次漫长的假期会让你发现:是时间把“无聊”的权利还给孩子了,他们正在从中受益。(育儿女神蜜丝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