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孩子太喜欢依赖父母,不要急着拒绝,先牵手再放手,对娃最好
孩子太喜欢依赖父母,不要急着拒绝,先牵手再放手,对娃最好
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孩子无比的依赖自己,这种依赖会让妈妈们觉得很暖心,孩子仿佛是妈妈们的一切。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过于强烈的依赖也让妈妈们感到担忧和不适应。娃能依赖父母一时,却不能依赖一世,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可是许多父母体会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孩子小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寻求一种安全感,而长大后“心理未断乳”的依赖,则是独立性差的一种表现,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扰,也会给父母的生活带来负担,依赖过“浓”,未必是好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和父母密不透风的爱是分不开的。
父母替孩子做的太多,还嫌不够
当娃特别小的时候,父母会倾尽全力去爱护他,守卫他,好像再用力的爱也不为过。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理应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而自己就是孩子最有力的守护者。从衣食住行到玩耍,多数家长都以大包大揽的姿态来对待幼子。甚至只要分开一会儿,妈妈们都会崩溃大哭。
当孩子5、6岁时,已经开始跟在父母后面尝试着做这做那了,但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做事情笨手笨脚的,结果也并不尽如人意,索性自己代劳,省心省力气,用不着孩子出手。就连最基本的穿衣、叠被也由父母做了。
在大一些,等孩子入小学、入中学了,因为学业负担过重,家长不忍心苛责孩子,为了不让他们学习分心,父母几乎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有的甚至都不让孩子放碗筷。
整个童年加青春期,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缺乏主动性的状态下长大。家长根本没给孩子成长的机会,等孩子长大了再来责备娃,说“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就是父母的爱太过了。那些批评孩子依赖性强的父母,其实自己对孩子的依赖性更大。孩子明明已经长大成人,具备了自我生存的能力,但家长还是不愿退出主导者的舞台,仍以自己的家长身份来捆绑孩子,要求孩子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让孩子过于依赖父母,成为无主见的“大人”
从小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也不分年龄的一直对孩子的生活“指手画脚”,其最终结果就是养出了没有主见的“大人”,他们在外表和年龄上很成熟,心理却幼稚的很,凡事都喜欢征求父母的意见,将父母的说法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缺乏主见,判断力和决断力都很差,这样的人也很难在某方面取得成就,而且幸福感相对较低,因为没有自己奋斗的喜悦,其结果衡量标准也在乎父母的看法,真的很累。
不少大学生在走进象牙塔时才算是第一次真正的离家,不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父母每个月过来洗衣服,而且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和室友的关系,搞的矛盾重重。因为他们只接触过和父母这样的亲密关系,而不知道如何应对校园中、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很苦恼。而婚姻生活中也特别容易形成“妈宝男”这种现象,可以说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
相应的,儿时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父母很开心、很骄傲,可是家长不是万能的,父母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所谓的后盾是无时无刻不站在孩子身后理解他、支持他,而不是全权代劳。依赖过强,也会让父母背上沉重的包袱,感到力不从心,还认为孩子生来就是“讨债鬼”。 学会“牵手”和“放手”,才是父母恰当的爱。
不想让孩子依赖性太强,造成日后的困扰,就需要父母学会“牵手”和“放手”。学会“牵手”,牵手意味着家长在孩子需要安全感,初步建立亲子关系的时候,能给予他充足的爱和保护,让孩子处于一个安全、宁静的状态下长大。这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并通过掌握各种育儿知识,来更新对带娃这件事的认识。
该牵手的时候,孩子对父母怎样的依赖都不算过分,家长也不要推脱责任。要知道儿时父爱、母爱的缺失,会给孩子一生留下阴影。那些主张在孩子幼时就让娃足够独立,并任由孩子哭闹不闻不问的家长,并不是在训练孩子的独立性,而是在摧毁他的安全感,不负责任。
学会“放手”,则表示要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家长要给予充分的自由让其成长。放手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坎坷和反复,父母也不用太过心软,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呢?但放手并不意味着家长全线退出,只是换种方式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