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2/1/30 15:29:08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23

孩子发脾气时,你的第一句话至关重要

 前不久同事欣欣带着她 3 岁的女儿来公司。

午休时同事们坐一起聊天,小姑娘在旁边抓着一把奶酪,很开心地说要给大人们一人一根。

同事们放在桌子上没吃,转头看到她把那几根奶酪都吃了,半开玩笑地问她,“说好给我们的奶酪,怎么你自己都吃了呀!”

小姑娘也不说话,撇了撇嘴,竟然哭了。

大人们见了,有点不知所措,忙解释:

“哎呀,宝贝我们没有怪你的意思!”

“没事的,没事的,我们不要吃的,和你开玩笑呢!”

小姑娘听了,倔强地侧过身子,眼神躲开大人们的目光,哭得更大声了。
咱当妈的对这样的场景太熟悉了:宝宝犯了点小错,我们还没把憋着的一大堆说教倒出来呢,ta 倒先生气了。妈妈们都希望养出一个有自信、懂道理、会沟通的宝宝,可宝宝们偏偏都喜欢动不动就发脾气,妈妈真是很难不上火!

其实,宝宝发脾气未必是坏事,甚至是培养 ta 们高情商的好机会呢。

你和宝宝沟通的第一句话,就决定了宝宝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欣欣就给大家做了个好示范。
看看别人怎么“对付”娃

欣欣把女儿拉到了一边,蹲下来抱着孩子拍拍背、摸摸头跟她讲:“没事呀,你是因为自己把奶酪吃了所以觉得不好意思吗?”

妈妈这一问,小宝贝哭得更凶了。

欣欣又把女儿往边上拉了拉,离我们更远了一点,接着说:“大家都在说你,所以你有点委屈是不是?”

小姑娘一边啜泣一边嘟嘟囔囔地,终于开了口:“嗯…我也不是故意的…就没了…”

欣欣:“嗯,妈妈知道的。没事,阿姨们和你开玩笑呢,她们没有怪你。”

接着说, “我想到冰箱里还有一包奶酪呢,你想要去拿来分给她们吗?”

小姑娘想了想,点了点头,带着还没擦干净的鼻涕泡,又给大家一人分了一根奶酪。

分完后,蹦蹦跳跳地自己去一边玩娃娃了。
她的娃怎么那么好沟通?

欣欣和我们说,女儿应该就是因为自己把奶酪棒吃了,有点不好意思(这是个复杂的情绪,包含着愧疚、害羞、尴尬、委屈等等)。

但是孩子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在“不好意思”,也没人教过她。她只是觉得不开心了,本能地发了点小脾气。

大多数时候,咱们当妈的也不会去深究娃发脾气的原因,只想着“一键”让娃停止无理取闹、快点冷静下来。

那么下次孩子遇到差不多的情境,ta 还是只会发脾气。

其实发脾气就是个“二级动作”:

它的产生是由其它情绪推动的,只是我们会被上头的“生气”给蒙蔽。

那些“其它情绪”可能是愧疚、羞耻、尴尬、焦虑、悲伤、担忧等等。用“生气”和“发脾气”来表达这些情绪是连大人都常常都会犯的病。

比如,工作中有同事当着全公司的面指出你的错误,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有一些“生气”?这背后其实是你的“羞耻”、“尴尬”,它们被包裹在了“生气”的外壳之下。

对小朋友来说,遇到这些情绪就更加会本能地用生气表达出来了。

帮助孩子意识到她的真实情绪,并引导 ta 换个方法表达(而不是发脾气),可能是个更加“治本”的方法。
那,具体怎么做呢?

欣欣的做法可以说是教科书版的存在了!

先安抚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聆听、理解、支持的。这句话太重要了,决定了宝宝是不是愿意接着听下去。

帮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你是不是有点难过/害羞/不好意思……(情绪的名称),因为……(让孩子有这种感受的可能原因)”。

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告诉宝宝,如果有了这样的情绪,你可以怎么做:

比如教 ta 通过“弥补”来表达:“我们可以重新拿几个奶酪给阿姨们,她们不会生气的。”

或者可以通过“道歉”来表达:“你过去悄悄地在阿姨耳边说一声‘对不起,我不应该把奶酪吃掉的’。”

可能有妈妈会说,孩子连那些情绪的名称都不知道,你说的这第一步就做不到了:

其实,我们这样的沟通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们也可以借助各种工具:

通过情绪卡片把孩子的感受和某个情绪的名称对照起来;

过情绪启蒙的绘本让孩子认识不同的情绪;

更进阶的,也可以通过各种故事绘本让孩子有更复杂的情感体验等等。

再举两个例子

01宝宝好好地坐在地上玩拼图玩具,突然开始乱扔拼图、尖叫、大哭。

宝宝这时候可能是因为拼不好拼图而着急、挫败、难过、焦虑。

咱们就可以问问宝宝:“是不是不会拼所以有点着急啊?没事的,要不要我们一起玩?”

02小男孩把刚刚剥开的香蕉掉地上了,妈妈和孩子说包里还有,但孩子就是不依不饶、非要吃地上那一根。

妈妈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其实宝宝这时的情绪是愧疚、担忧、焦虑交织的。

妈妈这时应该理解、安慰宝宝:“你是不是因为香蕉掉地上了有点难过?没关系,你是不小心的,没人怪你。地上的已经脏了,我们把它捡起来扔掉就好了,我们吃包里干净的吧。”

我们希望孩子认识自己情绪的同时,也知道怎么合适地表达自己,主动地和别人沟通来解决问题。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情商”的孩子吗?是的,变成“体贴”的家长并不简单,一看到娃大哭,咱这火就噌噌噌地上头了,平时学的道理都抛在了脑后!

但就像我们常说的,说起来是养娃,其实,是咱们当妈的和娃一起成长。

在期待娃变成更好的小孩前,我们也得想着努力努力、克制克制,学着做一个冷静温和的大人吧!(年糕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