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也许你们的“辛苦”,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2/1/6 14:16:28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385

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也许你们的“辛苦”,只是感动了自己而已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这期间父母要操多少心,付出多少代价。从学习到生活再到工作,方方面面,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但是,父母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孩子依旧不觉得这是需要感恩和感激的,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常有些家长抱怨,自己这么辛苦上班回家之后,孩子从来不会主动倒一杯水。

这到底是孩子不懂得心疼人还是家长的教育有所疏漏?

同事小夏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她常常家庭工作忙的不可开交,每天都很辛苦。

前不久她跟其他人抱怨,每天上下班回家还要给孩子做饭、洗衣服,有的时候还要兼顾孩子的作业情况。可是孩子呢?依然对自己不闻不问,有时候说的多了孩子甚至还会跟她大吵,简直就是一个“白眼狼”。

小夏觉得自己这么辛苦的付出不值得,把自己工作之余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结果孩子不仅没有感到幸福甚至还不领情,这让她十分委屈。

霞姐便问小夏,“孩子都已经上初中了,已经有生活自理能力了,你每天还忙什么呢?”

小夏便说,自己每天回到家要给孩子洗衣服,收拾东西,看看作业完成情况,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等等。

霞姐听了之后,便语重心长的对小夏说“你这是对孩子看的太紧,对他太好了,太勤快了”。

父母替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了,那孩子又能做些什么呢?

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面前说“我每天多么多么辛苦,我这么辛苦是为了谁,不还是为了你吗”或者是“我这么辛苦就是这么为了让你过得好,不想让你跟我一样辛苦”诸如此类的这种话。

告诉孩子自己的辛苦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对孩子“太好了”,导致孩子从一开始对父母的感激变成了理所应当,转而演变成“白眼狼”。

对孩子的好到溺爱这个程度的时候,再想让孩子,对自己的辛苦付出作出回应时,就已经太迟了。

现在有很多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意思就是: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依旧得不到任何回应。要知道,很多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保持一个均衡。所以,家长对于孩子不正确的付出方式,可能仅仅是感动了自己而已,根本就感动不了孩子。

对孩子的溺爱适可而止吧,否则将来会后悔一辈子!

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像是一直用蜜糖滋养着的温室里的花朵,打不得说不得,所有人围着转。

但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有什么后果,家长真的知道吗?

一、自私

对于被溺爱长大的孩子,他们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们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

在潜意识里不会有分享这个词。吃东西永远是自己先吃,吃不完剩下的才可以分享给别人。

做事情不会考虑他人感受,一直我行我素,别人还不能提出意见。他们很难去感激父母,因为觉得那是应当的。

在潜意识里,只有别人围着自己的份,这样自私的孩子,以后又有谁会喜欢呢。

 

二、少爷脾气、公主病

从小娇生惯养,要什么给什么的孩子长大以后都会带点“富贵病”

一有不顺心的,那便是要让所有人去替他们解决,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并且还会生出可笑的优越感,觉得别人和他们做朋友是一种荣幸。

当自己是少爷、公主,趾高气昂的指使别人为自己做事情,并且还会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一点点的感激之情。

当有集体活动的时候,不劳动却想着得到最好的,或者说觉得自己就应该享有最好的东西,这样的孩子是很难交到朋友的。

三、容易一蹶不振

这一类孩子步入社会之后,若是求职期间四处碰壁,会让他们有一种极大的挫败感和心理上极大的落差感。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生来就是优秀的,没有人可以有拒绝的理由。

一直不顺利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疑惑,从而否定自己,消极生活不思进取从此一蹶不振。尤其是心理上的压力,会让他们渐渐的失去信心,变得越来越颓废。

了解了这些,家长们还敢对孩子“太好”吗?

其实溺爱的危害不仅仅是这些,比如:情商低,说话从来都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丝毫不会顾及别人是否会因此感到难堪;

“生活巨婴”,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还总想着别人为自己服务等等。

家长要对孩子的付出不再是自我感动式的奉献,而是双方互相理解。方式不正确,只会让家长越来越累,孩子越来越不懂事。同时,家长也要注意对孩子同理心的教育,当别人为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要心怀感激。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