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家庭沟通不可只“沟”不“通”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10/24 15:59:52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47

家庭沟通不可只“沟”不“通”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于“沟通”的解释是“使两方能通连”。

“沟通”这个词很有意思。从字面上看,它的第一个字是“沟”,第二个字是“通”,也就是说先要有一条沟,水流过这条沟,才能实现畅通。但是,现在这条沟不通了,它被堵塞了。涌动的水流不能畅通地流淌,它溢出沟堤,形成泥沼,深深地困住了父母和孩子。

“沟通障碍”已经成为目前亲子关系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者在汇总《家庭教育调查问卷》中家长提出的问题时看到:“和孩子无法沟通”“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亲子沟通困难”等和沟通相关的问题位居第一。

2019年4月,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的中学生当着母亲的面跳桥身亡,那位母亲捶地痛哭。她说,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她不过是批评了孩子几句,孩子就真的去跳桥了,她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笔者曾接触过一对父母,为了激励不上进的孩子努力学习,夫妻两人先是商量假装破产,全家租一间破房子过苦日子,后来他们觉得这样做容易穿帮,于是又假装妈妈患了绝症。孩子每周回家时,母亲就躺在床上作痛苦呻吟状,父亲在一旁面色沉痛地告诫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要让妈妈失望。我问他们:“费这么大力气演戏不累吗?孩子将来知道真相会怎么看你们呢?为什么不能和孩子好好谈谈呢?”他们无奈又疲惫地摇头:“我们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根本没有办法沟通。”

沟通,本应是流淌在父母子女间的一条清浅欢畅的生命溪流,本应为孩子洗去路途上的尘埃,抚慰他们奔跑的焦渴,那汩汩流淌的本应是深情和关爱,是永远不会干涸的温柔滋润。从什么时候开始,它被淤泥堵塞了呢?

还记得那个在襁褓里的婴孩吗?他的黑眼珠寻找着你的笑容,他用咿咿呀呀回应着你的细声细语,虽然他不会说话,但是你们沟通没有障碍;还记得那个处于童年的孩子吗?你随口现编的故事能逗得他咯咯直笑,放学回来,他会跟在你的身后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说得幼稚,你应得絮叨,但是你们沟通没有障碍……原来,你们有过那么亲密那么温柔的时光。原来,那一条沟一开始是畅通无阻的。

是谁堵塞了那条沟呢?

是孩子吗?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渐渐不听话了。但是,身为父母的你有没有问过自己,那些“话”为什么孩子不爱听不想听了,为什么那个在你怀里撒娇的孩子现在给你的总是沉默的背影?

孩子在渐渐长大,那个从前跟在父母身后的宝贝,已经大步走在前面了,他的世界越大,他的视野就越远。他以为父母能跟得上他,他认为父母应该跟上他。可是,许多父母依然停留在原地,用从前对待那个小宝贝的方式,和一个正在成长的灵魂沟通。于是,他们发现,那一条沟已经被堵塞了。

再回到“沟通”这个词。一条沟里的水怎样才能畅快地流淌?最基本的条件是:沟的两端是一样高的,即相对平等的。

此处的“平等”一方面有关情绪,另一方面有关内容。有调查显示: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情绪起到了70%的作用,内容则起到30%的作用。而现在许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有一种天然的权威感,皱着眉板着脸,焦虑、暴躁、不耐烦,当孩子总是处于被教训、被责备的位置时,他的心里除了畏惧就是怨恨。

还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但是沟通的内容和孩子不在同一个频道。孩子学业遇到了问题,父母问他有没有穿秋裤;孩子喜欢新生代偶像,父母问他有没有穿秋裤;孩子在苦恼学文还是学理,父母问他有没有穿秋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会经历许多挑战与失败,比起保姆式的关怀,他更需要被理解。

关于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经简单粗暴地给了父母一个词“闭嘴”。许多父母听到这个建议恐怕会难以接受,想要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却被告诫闭上嘴巴。其实,李玫瑾强调的是亲子沟通当中重要的一环——倾听,闭上自己的嘴巴,让孩子说,听孩子说。

还记得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校长第一次见到小豆豆时的场景吗?他请小豆豆坐在自己对面,温和地说:“你和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可以,把想说的话,都说给老师听。”小豆豆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地说了4个多小时,搜肠刮肚把自己想到的事情都告诉了校长,而小林校长并不打断,只是向前探着身子专注地笑眯眯地听着,偶尔问一句:“是吗?后来呢?”小豆豆后来写道,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大人这样听她说话了。“能够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的感受。

这本书里,小豆豆的妈妈也是一个善于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信任的母亲。小豆豆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那些在学校闯的祸,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妈妈,而妈妈没有长篇大论的教训,只是温柔地倾听,间或回应:“哦,是吗?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真有趣……”

后来,我读到了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的“门把手效应”——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多说,就像握住门把手,打开一扇门,把交流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平等、平和地倾听孩子诉说,让孩子没有压力和畏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托马斯·戈登建议父母在倾听中比较安全的回应是:“给我讲讲。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继续说,我听着呢。这件事对你似乎很重要。我明白了……”面对这样积极的倾听,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的,他的沟通之门就打开了,他和父母之间也就没有了隔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是需要接受教育、需要成长的一方。所以,我认为当下许多父母存在的“沟通焦虑”,同时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说明,父母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与孩子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渴求成长,也正在成长。

回想起笔者还是孩子的年代,也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焦虑,不是那个时代的父母有多么睿智与开明,而是那个时代的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和孩子需要沟通,他们不知道有一条“沟”可以直通孩子的心田。

那时候大部分父母都在为养家糊口忙碌着,孩子眼中的父母几乎总是板着面孔或是疲惫冷漠的,家家门后都有鸡毛掸子和扫帚,它们的功能可不仅仅是用来打扫卫生的。

记忆中,性格内向的我和父母很少交谈,所有的心事都写在日记里。记得有一天父亲突然变得很和气,眼睛躲闪着很不自然地对我说,有什么烦恼不要埋在心里,要告诉家长,我颇感诧异。当天晚上就发现了缘由——我枕头下的日记本被动过了。没有争吵也不敢质问,我的抗议就是把那些写着心事的纸页流着眼泪撕碎了,报复性地把只剩下空塑料皮的本子依然放在枕头下面,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写过日记。

没有人能体会我们曾经的压抑委屈,曾经的无助迷茫,那些郁结的块垒,比如自卑、畏惧、个性的懦弱、如影随形的不安全感……无处化解和安放,让我们在成长中付出了难以言表的代价,甚至伴随一生。

 

当我回想那些旧事的时候,隔着漫长的岁月,我理解也原谅了曾经怨恨过的父母。我能够想象出他们怎样忐忑地偷看了我的日记又怎样笨拙地表达出他们的忧虑。我不能想象,他们后来打开那个只剩下空壳的日记本时又有多么错愕和沮丧。他们只不过是想知道一个内向女儿的心事,但他们不知道原本有一条沟可以直通心田,我们都错过了。隔着漫长的岁月,我想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

沟通是一门功课,父母也许旷过课、缺过席,得到的分数有点低,但是,现在补课还来得及。前提是,父母要改变,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要充实,充实与孩子沟通的内容;还要学会倾听,倾听蓓蕾绽放小树拔节的声响。融化那些冰块,铲除那些淤泥,让那一条“沟”畅通无碍,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注视着彼此的眼睛,温柔地交流,温和地表达,温暖地倾诉吧。(作者:白薇.系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张家口家庭教育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