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父母只讲道理、不谈感受的爱,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10/21 15:54:54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618

父母只讲道理、不谈感受的爱,对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

 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时第一件事就是喜欢跟他讲道理:

男孩哭了,爸爸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送给别人,妈妈说:“好孩子应该懂得分享。”

孩子没有跟别人打招呼,家长这时会教他:“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这是基本的礼貌。”

那位爸爸不会去想,孩子那时可能是真的害怕、无助;

那位妈妈不会明白,那可能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他非常舍不得;

那些家长也不会去理解,孩子本来就内向,见到陌生人可能会非常紧张······

作为父母,他们总是急于教给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确的做法,却忽略了一点:孩子当下的感受。

1只讲道理,亲子关系变得冷漠

亲子沟通障碍,多数都是源于父母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去年轰动一时的新闻《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 北大毕业生发万字长文“痛诉”父母》中,主人公王猛就讲到父母对他情感上的忽视。

王猛称,上高中时,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收到的却是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和父母一起旅行,导游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了让王猛很尴尬的话题。

当王猛愤愤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数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绪从未得到接纳和支持,导致王猛成为“情感的孤儿”,与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

在一个只讲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讲赢,孩子总是受挫的状态,他学到的沟通模式就是忍受。

然而忍受是有限度的,总会有一天,太多积压的情绪到达一个临界点时,便会演变成很难收拾的“大麻烦”,而这时,从来不会关注孩子情绪、感受的父母,可能也会像王猛的父母一样感到十分困惑。

父母适度给孩子讲道理的确有必要,但不能只讲道理。

尤其是在孩子面临情绪的困境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询问事情的原因。

亲子间有了情感的流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状态,互相之间增进了解,会比那些大道理更容易解决问题。

2只讲道理,孩子接受度低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我们讲的道理,孩子都能理解,所以才会一直苦口婆心唠叨个不停。

其实,当孩子一旦陷入某种情绪困境时,如果你试图用理性方式来解决,只能让孩子的反应更加敏感,甚至做出与我们的本意相悖的行为。

前段时间热播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有一幕是明星妈妈带孩子吃大餐。

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却不吃饭,一直惦记着新玩具,吵着让妈妈帮他把玩具组装机器人,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立刻就变了脸。

看着儿子在闹情绪,胡可耐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想让玩具变成有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后来的一幕,当小鱼儿得知自己不能把新玩具带回家时,便哭闹起来,这时候,胡可再次表现出对儿子情绪的理解,并且继续耐心地对他说:

“我知道不能把心爱的玩具拿回家你会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简单的一句“我知道”,包含了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而当孩子真实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时,就更容易听得进去话了。

“通情”,才能“达理”,这个成语不是空穴来风,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同样适用。

3只讲道理,剥夺了孩子体验和感受的机会

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讲道理是最低效的教育方法,它阻碍了孩子亲身感受、体验、思考的过程,会让孩子活在“应该”之中,而不是“真实”之中,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遇事只会考虑“我应该怎么做”、“他应该怎么做”,不懂得从情感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决断、或是设身处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很多情商低的人,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凡事只讲道理、论对错,不关注别人是否愉快。

父母只讲道理,与孩子的链接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道理”、“对错”、“要求”,孩子的情感管理、情绪感受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导致情商的低下,思维方式的僵化。

孩子的成长,不是那些“道理”可以堆砌出来的,需要他们真实地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亲身去感知和体会。

有人说,家之所以温暖,亲人之所以成为亲人,是因为我们之间可以多讲情少讲理。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情感方面,多关注情绪,少评判是非对错;多一些交流和了解,少一些否定和打击。

比如孩子伤心哭闹、耍脾气、叛逆的时候,表达对他的倾听和理解,多用“我知道”、“我理解”、“我懂得”、“我能感觉到”等词,或是询问原因、耐心倾听,接纳他的情绪,再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都比冷冰冰的大道理有效得多。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