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


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11/19 10:07:17 作者:陈谷登 浏览次数:632




                                           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果低年级的老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语文,在阅读中学会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那么就不会导致孩子在中高年级学业上的落伍。

           一、教师教会孩子熟练地读和写

         我们应当首先教会学生熟练地读和写。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正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在小学里,我们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二、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

          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怎样才能使儿童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能够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地感知一组在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大师在教小学生的时候,是用下面的办法来检验学生会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让学生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新课文),譬如说一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他在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是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孩子们在嬉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如果学生(这里指的是三年级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眼睛离不开书本,以致在朗读结束时他还来不及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


         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这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基本的应该要掌握的5种学习工具,只有掌握了这5中学习工具,阅读才会变成孩子们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而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应重点培养他们的读写能力。他们正处于8、9岁的年龄,直观形象的知识远比抽象概括的知识来得容易记,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所以在识字和写字的环节,尽可能地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出现,比如:实物,或者图片,让孩子好记又好认。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