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三种教育让小学生有“孝心”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9/14 9:41:47 作者:陈谷登 浏览次数:590



                                               三种教育让小学生有“孝心”


         教育小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教他们学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诚实正直的人,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其中教小学生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培养小学生“孝心”,专家提出三种教育方式供家长参考。

  “四二一溺爱综合症”引发的思考

  在小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父母却在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这种现象,称之为“四二一溺爱综合症”。一是指一个独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妈妈,四是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独生子女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对他(她)百般疼爱、千般关心、万般呵护,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娇惯、任性、懒惰、自私的不良习惯。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小学生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孝,怎么会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呢?

  “孝心”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对父母的亲爱之情、敬爱之心、侍奉供养之行。但对幼小的小学生来说,“孝心”的教育必须根据其年龄特点,以下三种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参考:

  1、身教重于言教。孝心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学会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然而,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小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小学生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小学生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他们,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要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3、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让小学生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小学生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小学生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小学生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小学生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小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小学生形成了“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时,小学生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家长培养小学生“孝心”时,要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孩子学会感恩、从小事抓起三种教育方式,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