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赵忠心:尊师重道是家长不可或缺的修养
赵忠心:尊师重道是家长不可或缺的修养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教师是不是尊重,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要获得品德、学业的长进,必须向老师学习。
常言说:尊其师则信其道。这是说,学生对老师尊重,才能尊重老师所传授的学问,恭恭谨谨地跟着老师学习。
家长作为孩子的长辈,是不是尊重教师,直接影响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影响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家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古人把“师”与“君”相提并论。
我国历史上的儒家,曾经把教师的地位提得相当高,甚至把“师”与“君”相提并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在跟齐宣王对话时,就曾引用《尚书》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说法,将“君”、“师”并列起来。
随后,思想家荀况进一步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
这个“恶”字,就是“怎么能”的意思。
从此以后,读书人家就把“天、地、君、亲、师”刻写在牌位上,摆在厅堂里供奉起来。
中国古代这种尊师重教的思想一直被延续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
古人“事师如事父”
中国古人向来非常尊重教师,甚至把老师视为父亲。如古人所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事师如事父。”
特别是做学生的,平时见老师,肃然敬立如见大宾。“程门立雪”的故事,在古代的儒林,成为广泛流传的千古佳话。
老师去世,学生要服三年心丧。所谓“心丧”,即古时谓老师去世,弟子守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
古代著名教育家、名师孔子,一生从教近五十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长期被人尊为“万世师表”。据史书记载,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皆服丧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他的弟子贡又在孔子的墓旁守护六年然后而去。
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四十岁以后,曾经聚徒讲学,弟子有成百上千人之多。他去世后,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有上千人穿着孝服给他送葬。
古代圣王个个尊师
就是古代的圣王,也是特别尊重教师的。
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尊师》中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并且列举了神农拜悉诸为师,黄帝拜大挠为师,帝颛顼拜伯夷父为师,帝喾拜伯招为师,帝尧拜子州支父为师,帝舜拜许由为师,禹拜大成贽为师,汤拜小臣为师,文王、武王拜吕望、周公旦为师,齐桓公拜管夷吾为师,晋文公拜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拜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拜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拜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拜范蠡、大夫位种为师“十圣人六贤者”尊师的事例引以为证。
王符在《潜夫论.赞学》中,也例举黄帝拜风后为师,颛顼拜老彭为师,帝喾拜祝融为师,尧拜务成为师,舜拜纪后为师,禹拜墨如为师,汤拜伊尹为师,文、武拜姜尚为师,周公拜庶秀为师,孔子拜老聃为师,盛赞十一位“上圣”的尊师。
这些古圣先贤是怎样尊师的呢?
就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侯,天子就不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们,而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示恩,或乞言以敦教。”
就是说,大臣当了老师以后,就连天子也要放下架子,降低身份屈就,顶礼膜拜,向老师请教。
古代的皇帝对皇太子的老师是很敬重的
就是对自己孩子的老师,古代的皇帝也是非常敬重的。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特意准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前去迎接老师。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
“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儿放松。”
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不仅亲自为他的孩子们选定老师,为辅导太子的老师制定“教育方针”,还特别地尊重老师,支持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
有一次,一位老师因为皇太子没有听从教导,失手用笔杆戳了他的额角。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听妻子马皇后说:
“不要责怪老师。哪有让裁缝做衣服,而又不让他合理剪裁的道理呢。”
他觉得妻子说得很有道理,不但没有处罚那位老师,反而奖赏并提拔了那位严师。
宋太宗赵灵的第五个儿子叫赵元杰,被封为“益王”,是个挥金如土的花花公子。到益王府给赵元杰作老师的,是一个叫姚坦的人。姚坦字“明白”,曾任过尚书。此人办事认真,思想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很有主见。宋太宗很赏识他。
有一次,益王赵元杰在他的府邸中建造了一座假山,耗费了数百万两白银。益王请来许多宾朋僚属,大摆宴席,庆祝竣工。众人都纷纷称赞假山的雄姿。而唯独他的老师当众说:
“这不是假山,而是一座‘血山’!”
益王暴跳如雷,当即状告到父亲宋太宗那里。他以为父亲会严惩姚坦。谁料,宋太宗却狠狠地训斥了赵元杰一顿,并下令立刻把假山给拆掉!
家长尊师,跟老师密切配合,
教育效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中国古代,不仅普通人尊师重道,就是封建帝王都能如此尊重、支持子女的老师,这种优良传统确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像这样尊重、支持老师的教育工作,老师在学生中的威望肯定是高的,老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涨,教育、教学效果肯定是好的。
在今天,我们做父母的,也同样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孩子的老师的问题。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进行培养教育,老师要切实负起教育的责任。
但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完全推给老师,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不闻不问,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是不对的。
也有的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有看法、有意见,不是通过正当渠道向学校领导反映,而是直接责问,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训斥老师,那更是错误的。
有极个别的家长,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惜以毁坏家长个人的形象和整个家庭的名声为代价,闯入学校或幼儿园,谩骂、殴打、伤害老师,打乱整个学校或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对待教师的态度,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对教师的态度,反映一个人是文化素养。
家长要自己的孩子尊重老师,家长必须以身作则,首先尊重老师。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若对老师不尊重,怎么能使孩子尊重老师呢?
家长尊重老师,和老师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齐心协力,家庭和学校实现“无缝对接”,形成一个教育的整体,其教育效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
而如果家长不尊重老师,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牛蹄子分两瓣”,其结果恐怕是“一加一小于二”,甚至是教育作用相互抵消,最终是“一加一等于零”。
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
家长希望孩子为学有所收获,就要教育孩子尊师。而要孩子尊师,家长首先要身先士卒,给孩子做出榜样。
荀子说:“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形成尊师重道的优良社会风气。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