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孩子的心声:我心底的话,从来不敢对爸爸妈妈说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8/25 14:05:24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641

孩子的心声:我心底的话,从来不敢对爸爸妈妈说

  昨天的文章说,“每一位父母都情倾全力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不会爱,但他们真的爱孩子的那颗心值得我们珍惜。每一个孩子都拼尽全力地想让父母满意,只是他们做不到,但他们想好好不了的那颗心值得我们呵护。

今天,我们继续从绽放营里挑选出父母与孩子的感受,把他们放在一起,更加清晰地看到“家庭出现问题,这个家的成员都会受伤。我们不能怪父母、不能怪孩子,绝不能怪任何人。只有一种方法能化解,那就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学习如何去爱。

正文

爸爸:

当姑娘在篮球框上对着我说,爸爸,我害怕你时,那一刻我是震惊的。

我不知道我的不高兴、有情绪,会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害怕。在我的认知里,我一直以为我是很爱孩子的。

以前我也在想,为什么自己有时候会突然有情绪,参加这次活动我找到了答案——是我爸爸小时候的打,让我有了深深的怕。

当爱人有情绪的时候,我心里深深的怕被激发了出来,我要么发给爱人,要么发给了孩子。我只有战胜我心中的怕,才能真正地爱到孩子和爱人。

女儿:

我是个格外敏感的人,就像只小兔子,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便会害怕、紧张,然后躲起来。对外人如此,对家人也是如此。这几天让我想到了初一时,家,一直都让我很害怕。

父母有时会因为我的学习、手机或者行为举止,对我讲道理和生气。最可怕的是,他们明明很着急或生气,却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发火。那段时间我甚至有些不敢说话。

记得有段时间,我说自己在“节能”,我不和父母说话,也不回同学消息。可我不说话,父母反而更生气……我很不理解。

初一时,我经常一个人出去,说是突破自己,却在人多的店门口徘徊半天,然后沮丧地回家。虽然那个家气压极低,但我也只有那是自己认为最熟悉、最温暖的地方。

【小编心语】

父母负向情绪的爆发(例如:爸爸的愤怒,妈妈的恐惧)对孩子所产生的后果:

· 要么把孩子吓到了,孩子很恐惧;

· 要么让孩子也变成愤怒的小鸟,只会用情绪来表达自己的内在世界;

· 要么就无感,成为冷漠的机器人。

爸爸:

小时候,爸妈都很宠爱我,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家人经常让我去协调爸妈的关系。只要我出面,爸妈就会把关注点投射在我的身上,冲突就暂时压抑了。

久而久之,我产生了这样的认知,有冲突是很恼人的事情,如果出现了就总是要我去解决,如果没了冲突,我就不需要再努力去化解了。

所以长大了,我不由自主地将这些认知投射到了我的家庭和孩子身上,家里充满了潜在的规则感,任性、委屈、发怒、哭泣都是不好的情绪。

如果有了,我就会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让他们去压制这些情绪,而不是真正地接纳他们,把情绪转化成情感。

我努力着去做好,去迎合他们,让他们的情绪不发泄出来。最后,孩子在自我压制中变得无感了。

别人眼里我们家平和、上进,现在我才知道,我们家其实没有温度,没有情感的交流。

儿子: 

我被郑老师说无感,其实确实这样,很多事情很难让我难受,让我在意,我选择封闭自己,而久而久之,情感在心中被逐渐冲淡了。

好在我及时回到这个大家庭之中,我的内心告诉自己,心原来是会痛、会难受的,这是我的情感在逐渐回来。

【小编心语】

无感的孩子不是天生无感,就像文中的爸爸说的那样,当父母用道理、要求、控制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的难受无处发泄或转化,就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让自己无感,也就不痛苦了。可那些难受会一直在,并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还有一些无感的孩子,父母从小就对他既高要求,又总围着他转,他通过努力也能达到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就形成了以结果为导向的价值观,同时很自我、很自负,不关注他人感受,只要达到目标就好,这样的人也会变得无感。

妈妈:

学爱与幸福这么多年,最近一直有一个特别大的感受和困惑:为什么我感受不到老公和女儿的不容易,更感受不到父母辈的不容易,感受不到也心疼不到。

每次我和最亲的人做9+1时,都没有心动的感觉。

前三天看着女儿的状态,我不解甚至会质疑,我完全没有心疼的感觉。我找到指导老师,问她:“为什么我跟女儿面对面,可心里却又十万八千里的感觉,为什么我心疼不到她?”

老师说:“这是没有办法用脑想的问题,只能慢慢感受。”

女儿:

五一的时候我来过一次亲子绽放营,那一次我被郑委老师第一次撕下“努力装开心”的面具。

我在那一刻才发现,我从来都没有开心过,我好像已经骗过了我自己,我把开心的能力弄丢了。我当时好痛苦。

这次来,我的面具再一次被撕开,包括我对父母的恐惧全部流露了出来。我正在寻找真实和原本的自己的路上。

我现在的内心很痛,很弱,我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父亲和母亲,但是我相信有郑委老师、宋老师陪着我,我总会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的。

【小编心语】

妈妈看到了自己对亲人无感受,也许过去的经历让她习惯性地压制自己的感受了。例如:

· 亲人在她的面前常常很痛苦,她看不得亲人痛苦,她的心太难受了,又不知道如何化解,于是她就压抑这种难受,让自己变得麻木无感;

· 或者是她对自己不懂得心疼,她也感受不到自己的不易,所以,对于亲人,她自然而然地觉得要和她一样,也就感受不到亲人的不易……

原因很多,需要她在感受中去找到,因为感受,只有在感受中才能感受到。

女儿,曾经带着一张开心快乐的面具,努力让周围人开心,可能从小妈妈不开心,或者父母冷战、压抑、争吵,让她带上了这张面具。

现在只有先把伪装撕下来,把心敞开,把真实自己展露出来,在爱中获取力量,她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这需要一个过程

爸爸:

过去,我用做事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家里的事情,包括两边父母的事情,我都抢着干,整个大家庭都说我脾气好是榜样。可是,今天,我看到了我作为丈夫和父亲在家里的缺位,没有给爱人孩子力量和原则、安心和依靠,只有要求,甚至对说错话、放错东西也要反复唠叨、指责,让他们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 

我太少关注他们的内心,整日纠缠在事情的对错中,推卸责任,逃避问题。

感谢儿子的反抗,他用他学到的爱与幸福理论把我扎得体无完肤,只能走到绽放营来寻找答案。

 

儿子:

志向、自信、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这些东西曾经我认为不重要,觉得这些都很虚幻。但经过五天课程,我坚定认为它们是最重要的,而我也在功利黑圈中打转,是无用徒劳的,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会感受父母的心,向红线前进。

河塘中,我发觉我不是怕脏,而是我有恐惧,我害怕把泥溅到身上父母会说我。当我掉入水中,父母都接纳我时,我连扔泥巴、游泳都有了勇气。看着无数人走过独木桥,我才明白在下面保护他人,不是坏事,是件光荣、享受的事。

【小编心语】

父母常常把照顾当成了关心,照顾可不是关心,照顾是身体层面的,关心是心灵层面的。

家需要的是心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愉悦,这才有情感的流动,爱的流动。

情感涉及的是一个人在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上的一种社会需要和道德需要。

你的家是情绪多,还是情感多呢?

妈妈:

一直是女儿而在温暖我,爱着我,用她无私的爱,包容着我。

我问女儿:“妈妈曾经那么打你骂你,你怨恨妈妈吗?”

女儿说:“妈妈打我骂我,我感觉都很正常,这个事情我不难受,我最难受的就是你从一年级就开始送我到补习班,在那里不停地写作业,让我很痛苦,别人写完就可以去玩,我要不停地写。”

听完女儿说的话,泪如雨下,我跟女儿说:“宝贝,对不起!对不起,妈妈也很后悔,怎么没有早一点学习爱与幸福呢?妈妈现在在爱与幸福的环境里,好好去学习,去成长自己,用正确的爱来爱你们。”

女儿:

我在小时候特别反感妈妈,其实我一点都不怨她打我骂我,我反感的是无穷无尽的补习班。

从一年级暑假到初中三年的住宿,我不能理解那些所谓的对我好而让我去做的事。我就在想等我长大了,一定离他们远远的,这样就没有补习班了。

我甚至认为,除了补习班,爸妈并没有在我的童年给我留下多大的伤害,也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做什么不能原谅的事,其实我伤害她的远比她给我的伤害多。

我曾经无数次甩门、无数次对她恶语相向,尽管她可能不记得了,我甚至还和朋友一起在背后讲她坏话,这些事情与她带给我的伤害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觉得我的父母担起了保护我有一个幸福童年的任务,并且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小编心语】

孩子最爱父母,父母让她难受、痛苦时,她不会怨恨父母,她会怨恨别的什么东西。

例如:父母因为学习的事总不开心,总生气,她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她就觉得都是学习让爸妈不开,“我讨厌学习!”

这也是有些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

结语

让我们非常欣喜的是,五天的绽放营能帮助到这么多的家庭开始走向“了解——理解——爱”这条路。

这也正是亲子营的魅力所在。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