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研究
考生应从被关怀走向会感恩
考生应从被关怀走向会感恩
从高考结束到发榜的一段短暂时光,每个考生都会焦虑不安,这也是考生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期。就是说,一旦分数出来,所有考生都将面临选择和被选择,所有思路都变得清晰明朗。在短暂的过渡期,如何走出焦虑,如何让父母的培养、学校老师的培育发挥作用,需要考生多些反思。感恩与回报,成为京郊考生们高考后的行动主色调,应对其他考生有所启发,从被关怀到感恩与回报,是考生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一步。
长期以来,考生一直处于被关怀、爱护的氛围下。尽管学校和老师施予考生的重重压力,让学生们可能难以喘过气来,可是,学校和老师对考生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学校和老师的关爱,不仅体现在每一节课上的教育和每一次的语言表达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生活照料、心理平衡以及积极鼓励层面上。而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尤其是高考之前的较长时间内,家庭同样给予了每一个考生无微不至的生活关心、心理关注。现在,是考虑应该如何感恩与回报师长的时候了。
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大多年满18岁,成为一个大人,不仅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家长也对考生尽到了教育、抚养义务。自此,每一个考生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独立思考,设计、规划自己的未来,逐渐形成自己健全的品质、人格,肩负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这注定了高考后的考生,不能只是生活在一个被关怀、被设计安排好的环境里。
高考结束到发榜前的时间是有限的,用“稍纵即逝”概括一点也不过分。所以,高考后经过几天时间的休整,考生们应当“不用扬鞭自奋蹄”,主动向家人和社会请战,完成步入社会的第一步。由于高考发榜的变数较大,对考生的情绪影响也很大,利用发榜前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可以化解眼下的局促与焦虑,又能为家庭或社会出一份力。从京郊考生的行动效果看,感恩与回报最容易操作,也最能看到效果,为所有考生起到了榜样作用。
具体说,高考考生应当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从展示自己特长的事情开始,把自己融入到家庭和社会,改变和完善自己。比如,在家庭事务中,不要把自己当成看客,要彻底摆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旧生活方式,主动做好家务事,为父母分担责任和忧虑。再就是,把握和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既站好学校的最后一班岗,感恩和回馈学校与老师的培育,也寻找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