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支招家长 | 班里有学霸,孩子产生了挫败感,怎么办?
班里转来小学霸,孩子有挫败感,家长该怎么办呢?
1. 如果孩子只是在新同学加入的适应阶段出现了这样的情绪变化,那关系不大,家长不需要过分介入。随着孩子与新同学的熟悉度增加,关系建立、甚至成了朋友,情况就会好转,然后一起学习、共同生活,成长呈现出互动与递进的样态。孩子是有能力做出适应性调整的。
2. 如果孩子一直有这样的压力感,且因为这种压力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出现了不自信、抱怨、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态,并影响了自己和新同学的友好交往,出现人际交往困扰,家长就需要介入引导了。
家长需要在观察中分析,做出“管”与“不管”的判断。
一旦确定需要介入,那么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做好以下4点。
01 认识青春期里独特的“我”
初一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我”的概念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了升华,从“我的东西”上升到“我的位置”。这个位置可以是具体的,如和好朋友玩耍时的空间距离,和老师互动时的心理距离;它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在同学们心中的分量、看法、期待等。“班长”就是一种位置,这个称号是集合了孩子的能力、表现、号召力和他人评价于一身的自我意象。
新同学的转入打破了班级原有的生态圈。大家都会好奇新同学是什么性格、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习怎么样……这样的好奇心让新同学自然而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引起大家的对照和比较。恰好,新同学有自己的杀手锏,在摸底测试中展现出了“碾压式”的优势,不仅是班长,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会为此感到压力。大家会在私下(甚至公开)议论新同学,老师也会在多种场合为他创造融入集体的机会,关于他的话题越来越多。这都是新生加入班集体后的正常情况,这种现象维持的时间不会太长,当大家熟悉他后,热度自然会退下。
家长可以打趣地和孩子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小怪物,它在试图控制着我们,它会告诉我们什么都要做得比别人好,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会陷入失落和焦虑。”
让孩子了解到优秀的新同学加入后,自己感到失落和有压力是正常的,如果处理得当,这些感受也都是暂时的,这是每一个青少年在青春期探寻独特的“我”的必然过程。
02 改变评价,在挫败感和优越感中寻找平衡点
初一就当选班长,不仅说明孩子的综合表现相当好,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孩子在小学期间就很突出。长期生活在家长和老师的赞誉声中,此类孩子的优越感非常强。
某一方面比别人强,这一方面就会有优越感;某一方面比别人弱,这一方面就会有挫败感。儿童的优越感和挫败感的产生往往与成人的评价有关。
成人的两种评价方式特别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
1. 别人家的孩子。当家长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自己家孩子的时候,我们永远是在拿别人孩子的“长”和自己孩子的“短”在作比较。这样消极的感受和体验是促发孩子想赢、想证明自己的源头。
2. 不恰当的鼓励。很多家长在鼓励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这种最棒和最好的标签看似积极引导,实际上是在强化孩子“赢”和“胜”的意识。
评价的对象和标准在潜移默化下影响着儿童的自我认知。3—6岁是儿童社会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其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简单来说,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特别是5-6岁)。当接收到上述两种评价后,儿童不会再像幼儿期那样哭闹,而是变为更为隐蔽的自我对话:“我要超过别人,我一定要比别人好,这样爸爸妈妈才会喜欢我。”或“我要保持最好,不能让别人比我好。”
家长不妨让孩子做一个假设:如果真的比“学霸”落后一些分数,是否意味着自己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学霸的分数与自己考入心仪的学校有什么必然关系?如果可以在学霸的影响下,自己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否会迎来两人都发展得很好的小欢喜?
家长要有意识地改变评价方式,引导孩子不要总和别人比,而是不断地和(过去的)自己比,在挫败感和优越感之间寻找一种更为平衡的方式去面对自己的得与失。
03 内外结合,发挥出“对比”的积极面
在与他人对比的过程中,孩子获得数据和信息,判断自己是“强”还是“弱”,这是人的生物属性。“强者为王”、“弱肉强食”是动物的本能,人自然也会拥有这样的本体感受,比如个子更高、身体更壮的孩子(特别是低年段)就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或“竞争性”。
学校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控制生物本能,促进其社会化成长。道德的约束,价值的引领、审美的追求、精神的成长都是人在生长过程中控制本能的重要因素。发挥出“对比”的积极一面,就会成为激发孩子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
“对比”需要内外结合,具体可以这样做:
1. 向内看,我的优势在哪里。多元智能理论一直在强调人的多元发展,当孩子遇到“对手”的时候,首先应该向内看,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作为一班之长,肯定是较为全面发展的学生,成绩之外的优势不应该被忽视;针对学习,自己以前的习惯和方法上肯定也有值得肯定和继续保持的地方。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找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强信心。
2. 向远看,我的空间是什么。成长型思维强化了人发展的无限可能,当孩子对现在的自己不够满意时,我们应该引导他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和孩子一起分析现状、制定提升的具体策略、陪伴孩子努力实践。就拿考试总分来举例,7门30分,每门大概4-5分。学科有长线和短线之分,各学科方法不同,孩子重视的程度和投入(付出)水平也不同,稍加分析就能找到提分的空间。
3. 向外看,我可以向对方学什么。新生转入班级,孩子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可能只是单纯从分数上看到了压力。那么鼓励孩子主动观察和了解对方,把对方当做榜样和目标,良性竞争;在课堂和班级活动中主动邀请对方一起参与,在共同学习和生活中更全面地了解对方,真诚地向对方学习。等大家熟悉了,成了朋友,压力就可能转为化动力。
对比,不一定就是坏事,多一些角度,找到其中积极的一面,鼓励孩子“和自己比、向对方学”。看到了自己成长的可能,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04 拓宽格局,从竞争走向合作
孩子的烦恼主要来自于学习上的压力,新同学对自己的“碾压”既让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也会让自己产生怀疑、否定、退缩等消极反应。长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会让孩子的路越走越窄、格局越来越小,生活在自己的“假想敌”中。
家长可通过追问引导孩子辨证思考。学生时代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在为走上社会积累经验。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辞去班长一职是否可以真的解决他现在的困扰?今后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实力强劲的前辈或新秀,又将如何应对?
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压力值。让孩子以0-10作为压力区间,预估并写下现在的压力值,分析如果数值过大(压力过大)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数值过小(毫无压力)生活又会变得怎样。
这样交流后,孩子就不会再局限于眼前落后的30分了。
再让我们换位思考,考虑一下新同学的感受。新到一个集体中,难免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自己过高的分数虽然展示了实力,可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开自己和同学们的距离,本来就想尽快融入新集体,可没想却给大家带来了压力。比起展示成绩,新同学更需要班级对他的接纳和欢迎,他想尽快熟悉大家,想尽快交到新朋友。他也一定希望能遇到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一起阅读和运动的同道中人。
班长是团结班级同学的表率,更应该展示自己的格局和胸怀,主动向新同学介绍班级特点,帮助他真正成为班级的一份子。有了这样的友谊之举,两人会很快成为朋友,逐渐成为合作伙伴。
遇到高手,孩子不是只有竞争一条路,跳出思维的困局,开创一条相互合作、互为参照、取长补短、彼此促进的竞相成长之路。
引导孩子打开面对压力和挑战的视角,调控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从而赢得更多成长空间。
转自微信公众号“沈磊的班主任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