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家长如何给孩子一个美好前程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3/26 15:43:16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18

家长如何给孩子一个美好前程

 特别想用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话作为结束:“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孩子努力了,哪怕平凡,也是最好的孩子——叶梓

其实,你总是想“赢”

其实我理解每一位焦虑的家长,甚至我也理解济南第一中学考研点外的带着5岁孩子的女士。因为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竞争,尤其是孩子学业的竞争真是从“起跑线”就开始了。家长为何如此“焦虑”?大量客观的现实告诉我们:你不起跑,别人起跑,你的孩子大几率落在别人的后边。所以,焦虑自然产生。如果回看刚才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焦虑的内在心理就是“赢”,“赢”心理的本质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好的前程。分析到这里,问题的核心就出现了:焦虑本质的关键词是“想给”,其出发点是作为家长的“我”的“想”,而不是孩子的“需”。孩子的“需”才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格拉斯曾经说“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价值的需要——笔者注)、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而过度焦虑的家长,只想着“我给”,是很少关照到孩子的“需要”的。如果孩子的这四种“需要缺失”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的这样表述——所有人的首要愿望都是感觉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每个人都在寻求得到归属和自我价值的方式。……当孩子觉得自己没人爱或不重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错误的方式寻求归属和自我价值感。我们称之为“四个错误行为目的”,包括: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放弃)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归属的需要”和“力量的需要”缺失了,他就会寻找求得这两种需要的方式。在过度焦虑的只关注“我给”的家长那里,孩子是很难求得的。这样就产生“四个错误行为目的”——寻求过度关注,就会出现一些常人看来的出格行为,例如无端喧哗例如故意破坏等等。他们行为的聚焦点就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寻求权力与报复,自然就会出现欺凌行为。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更可怕: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出现自暴自弃。出格行为、欺凌行为或是自暴自弃都会与过度焦虑者的美好期待渐行渐远。

过度焦虑真要不得

吴言女士说:“人的一生无非需要两点:归属和价值。当这两点缺失其中一点的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两点都缺失,将是人生的灾难。”是的,当一个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就够可怕的了诚然,两个点的缺失导致“人生的灾难”,也并非虚言。如果说归属感是心灵的依托,价值感自我的认同的话,那么自由和快乐的需要就是人活着的支点。不是吗?人为什么热爱生活,因为生活中有自由和快乐。一个失去自由和快乐的人,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甚至活着的意义。难怪《北大精神科医生: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了》的文章中会说“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当一个人感觉到人生都没有意义的时候,多么“丧”或多么过激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回到过度焦虑家长最关注的学业成绩上来。让孩子“学得好”是这些家长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只是,他们除了给孩子补课,逼迫孩子学习之外,很难找到好的方法让孩子“学得好”。当然,我们也知道,孩子学不会的原因往往是不愿意学习,而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就是感觉不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如果解决了孩子心灵深处对“学习意义”的疑问的话,自然“结”易解。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呢?这里请允许我引用杭州师范大学马兰教授的话回答——只要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的时候,孩子们才会感觉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各位,您看是不是又回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问题上来了。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过度焦虑家长所能意识到的,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我给”。行文至此,各位一定发现,如果过度焦虑就让孩子产生出格行文、欺凌行为、心理问题、价值空虚、学业荒废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产生了,您的“我给”还能给得到吗?难怪荷尔德林会说:“把人间变成地狱的,恰恰是把人间变成天堂的愿望。”所以,过度的焦虑要不得。可能有朋友会说,“你说得好听,你不焦虑别人就走在你前面了啊!”说得也是。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也“走在前面”呢?

美好前程如何给

首先要用您的爱,给孩子一颗健康的心。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您为他创造了多好的条件,而是用一家人的和乐融融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归宿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是用父母肯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优秀,让价值感在持续的关注与肯定中得到升华。这两者的满足,将会给孩子一颗健康的心:而这个颗健康的心,关于内心的和谐、心理的健康、向上的欲望,人生价值的清晰等等。这些,将是孩子成就未来最核心的保障。所以,教育家说,最美的家庭姿态就是活成一家人彼此仰望的模样:因你的仰望,我感受自我的价值;因你的温暖,我获得温馨的归属。其次要用您的伴,给孩子一种温情的暖。杜威先生说:“教育人的不是我们,而是环境。”智慧的家长,不会用道理去教育孩子,而是会用自己的行为创设环境,影响孩子。2016年,一个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刷爆网络。2015年,儿子考上了上海大学。听老师说,部分学生步入大学后的学习状态滑坡,于是原梦园决定陪儿子一起学,“我爱学习,也想让儿子有学习的氛围”。2018年她用自己的行动,陪儿子一起考研。结果她考取了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儿子考取了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正如后来原梦园说:“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让孩子做什么,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长,一起做。”这种陪伴,就是一起做,一起成长。这种“一起”就是环境的创设,就是温暖的给予。所以,爱孩子,就陪陪他,用你的形象给他创设温暖向上的情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孩子的成长“指点江山”。最后,用您的育,给孩子一生的好习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主宰孩子未来的,不是家长规划的路线,也不是家长给予的这样那样的培训,而是给孩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才是孩子的内生长,才是孩子成就未来的最大法宝。当然,习惯有很多种,如果仅就学业的成就来说,踏实与严谨,是最重要的两种习惯。踏实是走好脚下路的执着精神,严谨是走好脚下路的优质保障。有了执着前行的精神和优质的过程保障,水到渠成的,一定是优秀的孩子。当然,习惯,需要您在“温和而坚定”的基础上,耐心与科学去培育。倘若你能明白了上述三点,您将不再是过度焦虑的家长,而是充满教育理智与智慧的家长,自然您的孩子一定是超越了很多孩子的优秀孩子。最后,我特别想用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话作为结束:“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孩子努力了,哪怕平凡,也是最好的孩子。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