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不要到清明节才想起生命教育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3/26 16:30:24 作者:徐辉 浏览次数:400

每到清明节,生命教育话题就会在各种场合出现,报刊、电视、朋友圈都会冒出许多与此相关的内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明节仿若成了催开生命教育之花的一阵春风。


诚然,清明时节,祭拜先人,缅怀逝去的亲友,确实能让我们停下奔忙的脚步,回到内心的深处,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古诗,每个中国人都读过,它是一条共同的情感纽带;这个节日,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在这一天,每座坟茔、每块墓碑,都有可能是一位严肃的教师,提醒我们要珍爱生命,好好生活。


但是,似乎有一种倾向总是夸大人们对死亡的无知,渲染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死亡教育多重要,90%以上的家长不知道”,这样的标题在朋友圈中满天飞,让人们觉得生命教育的重点就是死亡教育,甚至把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等同起来。


确实,以死观生往往会给我们内心带来极大的触动,就像我们读《天蓝色的彼岸》时,我们通过那位遭遇车祸的小男孩从彼岸(死亡的世界)看此岸(生活的世界)时,我们会潸然泪下,学会珍惜与感恩;就像我们看《寻梦环游记》时,我们通过那位闯入亡灵世界的小男孩经历生死通道时,我们会热泪盈眶,学会爱与传承。但是,书中和电影中的死亡世界都是活着的人想象出来的,死亡是我们共同的老师,但它也只能教会活着的人。我们只有通过“以生观死”才能真正实现“以死观生”。死亡是一位严肃而冷漠的老师,害怕和畏惧它是人之常情,而它对幼小心灵产生的是怎样的影响还得打个大问号。




每个活着的人都不知道死亡世界是怎样的,而每个死去的人也不能告诉我们死亡世界是怎样的。让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过早过多地学习死亡的功课,不仅让他们感到沉重,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我们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我们”。因此,到殡仪馆体验死亡,躺进棺材体验死亡的教育方式并不值得在青少年中推广,他们可能是生命教育的一个场所、一个契机,但并非最佳场所、最佳契机。死亡可能会教会我们许多,但绝不是全部。


实际上,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不是死于对死亡的无知,恰恰相反,他们是死于对生命的无知;他们不是死于对死亡的害怕,恰恰相反,他们是死于不再害怕死亡。因此,过分夸大死亡教育的价值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对生命有天然的热爱,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与其对他们大张旗鼓地谈死亡,不如对他们谈理想与学业,谈爱情与友情,谈生命的困顿与挫折……


我们每个人都会死很久,却只能活短短的几十年。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生命的世界,关注生命本身的学问,活得精彩,活出价值。生命教育的重点是培育“感恩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传授“保护生命、发展生命、创造幸福人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让每个生命都活得风生水起,流光溢彩。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功课,她应该指向幸福,而不是死亡;她应该指向所有人群,而不是少数问题人群;她应该在每一天,而不是只在清明节才想起。




作者 曹专

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生命教育网主编,中国生命教育实验学校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