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专题


我的家训征文(教师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3/12 9:35:09 作者:陈谷登 浏览次数:1348


                              爷爷的扁担瘤

                                  程爽

                                         禄口万象路幼儿园


我来自苏北农村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子很小,小到只有几十户人家。我的父母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就将我留在村中,进城打工。幼小的我成了留守儿童,与爷爷一起生活。

爷爷个子不高,佝偻着背,脖子后面长有一个厚厚的“肉疙瘩”。小时候我可喜欢爬到爷爷的背上戏耍,好奇的我总爱用小手去抓一抓、拍一拍、揉一揉那个肉疙瘩,圆鼓鼓的,有我两个拳头那么大,抓在手里硬邦邦的,拍打起来晃来晃去,稍用力推一推还能上下左右地移动,很有弹性。幼时的我只觉得这个特别好玩,并不知道它是什么。直到长大了才明白,那块肉疙瘩蕴含着一段艰辛而又伟大的故事。它叫做“扁担瘤”,是由于长期从事挑担子的活,扁担挤压颈部肌肉形成的病变现象。

虽然我爷爷小学都没上完,但这不并妨碍他常跟我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分享他年轻时候的“辉煌事迹”——“挑河工,挖黄沙港”。爷爷讲的都是大白话,通俗易懂,现在重新想来这些事儿,很多都是至理名言,一直指导着我。

1971年秋季,盐城地区行政公署发布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任务,冬季开挖黄沙港。黄沙港,名为港,实际是内河入海的通道,是里下河消除内患外涝的重要河流。通知下达到各个生产大队的时候,爷爷身先士卒,成为村里报名参加挑河的第一人。爷爷说,别看他个人小,年轻的时候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不管是拿扁担还是拿笔杆子,都要为了国家。”这是我印象中爷爷最常提及的话。

上河工的民工需要自己准备扁担、铁锹、柳条、麻袋、棉被、垫肩等工具和生活用品。那时生活困难,这些工具家里干农活也需要用,有的人不会把家里的东西全按要求带到工地上,而是指望大队后期配发。但爷爷没有抠搜,他严格遵从了公社的通知,带了满满当当的装备,丝毫不占公社一点便宜。“为国家挖水利都还想着占集体便宜,那就是丢人!”爷爷讲到这里不由得情绪激动了起来。

1971年11月,各个村镇大队的人马都从四面八方涌向了工地。那时候没有几台挖掘机,都是靠人海战术。工地上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造福万代”的标语口号处处皆是。爷爷干活时虽然单衣薄裳,脸上的汗水还不停地流下来,肩背上的皮被扁担磨破了,血水与汗水沾在一起,一扯钻心地疼,但是也从没有想过“下火线”。“挑河”是最伤身体的活儿,开始是平地,爷爷能轻松地挑着泥担子在平地上奔跑,但随着河谷的越挖越深,坡堤越来越高,爷爷只能挑着泥担子,低着头躬着腰,一步一步地向坡上蹬,小腿肚子绷紧紧,牙关咬紧,力气铆足,才能爬到坡顶,双手拉着两头的泥兜子的绳索一掀,把泥翻在堤堆上,这才能休息一会儿,喘口气,接挑着空担子下坡返回到河底,等挖泥的民工装满泥兜子后再挑上坡,重复之前的步骤。算下来,爷爷一天要挑着泥担子来回走五、六十里路。

听到这里,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感恩、酸楚、无奈和奋发努力的复杂情感,因为我深知,“扁担瘤”是爷爷用粗糙的双手、坚实的肩臂和顽强的毅力,像蚂蚁搬山一样与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搏击,为国家、为人民做奉献的光荣印记和证明,体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堪比天高地厚、山高水长……

“不管是拿扁担还是拿笔杆子,都要为了国家。”爷爷的人生哲理一直铭记在我的心中。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没有一个安定繁荣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小家也不会和谐融洽。“扁担瘤”所承载的担当力量、所体现的责任意识以及所蕴含的吃苦耐劳品格,其实正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一种精神、需要宏扬的一种文化和需要光大的一种品格!

如今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肩负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使命,用爱心、耐心、细心培育祖国的花朵。爷爷的“扁担瘤”将印刻在我以及我的子孙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家庭的“传家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