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没错,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但规矩还是一点不能少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1/20 14:02:33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77

没错,美国是孩子的天堂,但规矩还是一点不能少

 最近的文章都在谈学习和早教,很久没聊过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情绪方面的话题了,从大家的留言和私信里,我却读到许多这方面的困扰。
我常常说,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彼此都感受到爱。
我还说过,美国是孩子的天堂,孩子总是受到最高礼遇的那个群体。
我也说过(我好像真的说过很多话~),在我们家,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慢慢地达到了一种比较舒服,随意的状态,对于育儿,我已经很少去拧巴,不会把自己困在各种对错规矩里头。
比如我放下了让姐弟俩自主入睡的执念,比如我并不强求孩子“独立”,而是选择和他们一起收拾游戏房的烂摊子,比如每天的屏幕时间,也并非多一分钟都不行。
有的朋友也许感到困惑,我成天叨叨爱啊,天堂啊,那我们家到底还有没有点规矩了?
当然有,不仅我家有,一般美国家庭里的规矩都多着呢。
爱,规则,自由,这些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今天我好好掰扯掰扯「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儿吧

需要哪些规则?
怎么建立规则?
挑战规则时怎么办?
我一个一个来讲。

01

需要哪些规则?
我们家有两种规则。
一种是“绝对规则”,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例外。这类规则很少,主要是涉及人身安全方面的,比如过马路时不能乱闯,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况下不能在家里玩火玩电等等。

另外一种我称之为“相对规则”,怎么个相对法呢?
首先,这些规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各家不同的。
比如说餐桌礼仪,有的家庭规则多一些,严格一些,有的家庭规则少一些,宽松一些,都是有的。
在我们家,吃东西只能在厨房和餐厅,咀嚼食物时嘴巴要闭上,不能吃得啪唧响,饭后大家各自收拾自己的碗筷,这些都是执行得比较严格的餐桌礼仪。
日常礼貌方面,我们也是有规则的,麻烦别人的时候,要说“请”,大大方方地随口扔一句“妈妈,我要xx”,那是绝对没戏,还要被怼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挺矫情,一定要重新问一遍“妈妈,请你帮我拿一下xx,好吗?“,我才会考虑要不要帮忙。
一天能吃几颗糖,能不能在家里追赶打闹,睡觉时间是8点还是9点... 这些都是每家不同的。我们在自己家里遵守自己的规则,到了别人家里就要尊重主人家的决定,这也是孩子该懂得的。
好比说,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我们也会坚持“只能在厨房和餐厅吃东西”的原则。同样的,当我带姐弟俩去别人家玩,也要主动适应人家的规则。
除了各家不同,“相对”还体现在,允许有例外。
平常一天只能吃一颗糖,节日生日的时候多吃几颗不要紧。嘴巴里有食物时不能说话,可是孩子兴奋激动起来就顾不上了,说了也就说了呗。晚上熄灯的时间是8点,偶尔玩得起劲儿,兴头上晚半个钟头也没关系。
这些偶尔的例外,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待遇,不但可以有,还很重要,因为这是规则之外的爱,温情和包容,这也是“立规则”的一部分,规则有了温度,往往“立”得更好。
给孩子确立规则和边界,这是个大项目,首先要考虑的就是,
我们家需要哪些规则?

哪些是绝对规则(任何时候都不容越界)

哪些又是相对规则(可以有例外,可以视情况而定)

02 

怎么建立规则?
你有没有想过“立规则”中的“立”字是指什么?是把规则一条一条写下来,然后再跟孩子一条一条宣读吗?这不是“立”规则,这是“制定”规则。
“立规则”的工作量比这大多了,因为这是一个让孩子把规则内化成好的行为礼仪和习惯的过程,就像我们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面的“树”字也是一样的道理。
要给孩子立起一个规则,无他,自己不能偷懒。

1. 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
很小的孩子就开始在意他人的评价,会从他人的反馈中建立起对“好”与“不好”评判。所以,给予孩子及时正确的反馈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对于1,2岁的孩子,很多时候他还不清楚行为的边界在哪里,这时成人的反应就会成为一把丈量的尺子。
当孩子从别人的手中夺过玩具,你可以说:你想玩这个玩具是吗?那我们可以等他玩好了再玩,或者我们可以问问他愿不愿意跟我们一起玩。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吵闹影响到他人,你可以说:你想要大声说话是吗?那我们可以到外面去玩,或者你可以轻轻地说话,像我这样。
如果孩子这些小小的“出格”行为总能得到我们及时的反馈,同时得到我们提供的正确示范,慢慢的,她心里就有了那把丈量自己行为的尺子,比如她会知道在图书馆里不能大声说话,但是在户外可以。

2. 反复的提醒和强调
我们家有“吃东西只能在厨房和餐厅”的规则,立起这条规则并没有捷径,就是从孩子有能力执行规则起,我们就反复地,温和地,坚定地提醒。
只要看到姐弟俩在厨房和餐厅以外的地方吃东西,我们就会说:还记得吗,吃东西时只能在厨房哦!如果你想把它吃完就回到那里,或者你可以一会儿再吃。
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但是一旦形成了,就很少再要提醒了。
立规则是一个过程,不是有一天突然看孩子的某个行为不顺眼了就马上立个规则,然后第二天心情好了又把规则抛到了脑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给予孩子反馈和提醒,这是没法偷懒的。

3. 解释立这条规则的原因
对于“只能在厨房和餐厅吃东西”,我们给姐弟俩解释了立这条规则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家里的清洁卫生,也是为了打扫时更加方便。
解释清楚了,孩子才会觉得这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自然更容易接受。
立规则的目的不是去享受成人的权力,不是我大你小,所以你要听我的。
孩子要明白为什么立这条规则,他也可以合理地质疑,大家商量讨论过后也可以折衷,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应该被听到。

4. 以身作则

我回头去看家里那些没能执行好的规则,就发现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好比我们会跟孩子强调“不能浪费食物“,但自己却时常因为买了太多,做了太多,或者临时决定出去吃饭而造成浪费。
这样一来对孩子的约束自然就有限,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从心里重视起这条规则,是不是?

03 

孩子挑战规则,怎么办?
孩子总会有“挑战规则”的时候,尤其是当他们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时,比如愤怒,伤心,极度兴奋,这种时候哪里还会记得不能打人,不能扔东西,不能大声吵闹?
对于孩子的任何行为问题,我们都可以从3个方面去思考应对策略。

第一是改变环境,

第二是改变自己,

第三是改变孩子。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发脾气,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最好的选择可能是先带孩子离开,到一个可以让他发泄情绪的地方去。
孩子喜欢在家里乱跑乱蹦,除了制止,你也可以选择搬走一些家具,让家里更宽敞安全;孩子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除了说不,你也可以在墙上挂一块白板,让孩子尽情地画。
这些都是在改变环境,环境变了,以前“不恰当的行为”就变成了“可以接受的行为”。
改变自己是另一种思路,比如提高了自己对脏乱差的容忍度,有一些规则就可以放松些,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改变环境和改变自己其实就是改变规则本身,这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所以规则并不是不能变的,连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都要修正不是吗?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直面孩子的问题,将规则要执行到底,不能因为怕麻烦,或者孩子的哭闹要挟而妥协,这就是改变孩子了。

去年的万圣节的时候,姐弟俩要回了一大桶糖,我们说好了每天可以吃一颗,可是没过两天弟弟就开始挑战规则了。

“妈妈,我可以再吃一颗糖吗?”
“不行,你今天已经吃过一颗了。”
“可是,可是,那一颗我不喜欢,我要另外选一颗。“

“不可以,我们说好了每天只能吃一颗,你可以明天再选一颗喜欢的。”
“我要吃!”
“那你可以二选一,要么明天再吃,要么现在吃一颗,但是吃完了我会把剩下的糖都拿走。”
“哇!!!!”
弟弟哭闹打滚了好一会儿,终于发现没什么用,自己去别处玩了。
这种情况下,弟弟是在试探我的底线,如若我妥协退让了,那他下次就会得寸进尺,相反,如果我态度坚定明确,他并不会做过多过久的纠缠。
同样的道理,有些家庭规定了正餐不吃完就没有零食,吃饭时边吃边玩那么过了饭点就会收走,并且不再加餐,对于这些规则,如果因为各种理由而一再退让底线,那不如干脆不要规则。


当然,有的时候情况更复杂一些,比如说生气打人了,打人是不对的,要道歉,可能还要回房间反省。
但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去执行规则是没有用的,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道理。
所以,这种时候我会先共情孩子,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耐心地等他们情绪缓和,在这之后,该道歉还要道歉,该反省就要反省。
不过我们要知道,道歉只是形式,孩子是不是真正认识到了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这才是重点。反省也不是惩罚,而是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去平复心绪,所以我可以陪孩子一起回房间,我们可以读一本关于情绪管理的书。
这就是我最后想要说的,立规则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孩子内化好的行为,礼仪,习惯,而不是为了大人的权威,更不是为了冷冰冰地执行惩罚。
爱,规则,自由,这些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只有有了一定的规则,才能让每个人都拥有更多的自由,不然都乱成一锅粥了,何来自由?
爱是滋养,它不仅滋养人,也滋养规则,在爱的环境里,所有的规则都会推进得更顺利。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