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教


家庭教育中父母当防“好心办坏事”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1/1/14 13:55:39 作者:昝晓芳 浏览次数:405

家庭教育中父母当防“好心办坏事”

父母爱孩子,总是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有出息。但是,许多父母总是好心办坏事,总是做着天底下最傻的事。

一、只给孩子吃喜欢吃的,造成孩子偏食。偏食,对生长、健康不利,而且适应性差,在变化的环境中不要说不能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就是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很多时候都会感到困难。孩子此种偏食的恶习,不是别人,正是父母给养成的。为了孩子眼前的快乐,却让孩子失去了获得一生幸福的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父母的爱之害可见一斑。

    二、替孩子解决困难和问题,造成孩子抗挫折能力和竞争力的低下。要让孩子幸福,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且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本事。而这样的孩子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做不出的题目父母做,孩子的课外手工由父母完成,等等,可谓不一而足。所有的这一切,既是对孩子眼前锻炼机会的剥夺,更是对孩子未来幸福的剥夺。

三、过度保护,纵容甚至鼓励攻击,造成孩子心胸狭窄、性情乖戾。生怕自己的孩子在与交往中吃亏,父母纵容孩子“以牙还牙”,教唆孩子“诉诸武力”。这样的孩子在眼前看似赚了便宜,但却让其落入了被孤立的陷阱。过度保护,只能让孩子成了好斗的公鸡而不可能成为能搏击长空的雄鹰。

四、陪孩子读书,让孩子在求学的路上永远不能独立行走。陪读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陪读的父母精神可嘉,但效果是没有比这更糟的。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自觉地学”、“独立地学”。在父母陪读中长大的孩子,除了“不监督不学习”、“不相伴不做题”、“不辅导不能完成练习”外,还能有什么能让人刮目相看的?

五、不辞辛劳不惜代价送孩子进各种培训班学习,造成孩子的厌学。最有害的学习,不是没有获得知识、本事,而是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仇恨。父母容易看到他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却看不到此种重视所造成的孩子们普遍的对学习冷漠和厌倦。盲目送孩子进培训班,简直就是花钞票让孩子下地狱。

六、找人情托关系为孩子谋得“一官半职”或让孩子受到特殊照顾,容易让孩子学会虚荣学会弄虚作假。人情社会的“人情”、关系社会的“关系”,并不全是一个人向上攀登的阶梯。一个孩子要有真才实学、要在学业竞争中获胜,需要的是诚实的品质和踏实的作风。钟情于“人情”、“关系”并受“人情”、“关系”庇护的人,在求学生涯中可能会有一时风光,但肯定会有更多的在竞争中的落败。

七、无节制的物质奖励,让孩子从小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父母以物质奖励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出发点不能说不好,效果却没有比这更差了。这让孩子从小就觉得,读书就是为了吃喝玩乐,读好书就是为了更好的吃喝玩乐。而事实上,一个讲究吃喝玩乐的人书是读不好的。当今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深陷网络游戏、扑克麻将的泥沼不能自拔,自然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的社会有关,但谁又能说这与从小受到父母的物质诱惑没有关系呢?

八、舍不得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导致孩子不懂得承担责任。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完成学业都已来不及,与学业无关的事再不能让孩子做了。这似乎合情合理,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孩子学业好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是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懂得承担家庭责任的人,自然不懂得将心比心,更不懂得为父母排忧解难。更何况未经历时间紧迫的孩子永远不会珍惜时间、永远不知道怎样安排时间。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