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自闭症的误区你了解吗?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0/11/4 12:21:29 作者:王爱勤 浏览次数:580

自闭症的误区你了解吗?

1943年国外第一例自闭症患儿被报道以来,医学上对自闭症的认知在不断完善,关于其病因和治疗手段也在摸索中,在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主任张纪水看来,我们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和治疗“还一直在路上”。对很多人来说,自闭症显得很“神秘”,而对患儿家长来说,则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自闭症是心理疾病。自闭症又叫孤独症,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为主要特征。由于患儿这些表现,很多人容易把它同心理疾病等同,认为孩子得病是受到某种外界刺激或与家庭教养环境有关。这种想法给很多患儿家长增加了心理负担。实际上,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发育障碍。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张纪水主任通过多年对比分析自闭症患儿、脑瘫患儿和正常孩子后发现,总体上自闭症患儿呈现了脑认知功能瘫痪的特点,因此提出“自闭症是一种脑认知功能瘫痪”。总之,自闭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先天发育性疾病。

  误区二:自闭症可以治愈。“听说你们儿童医院有一种自制药能治好自闭症”,尽管“自闭症是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的理念在不断普及,仍然有一些家长不断在打听“灵丹妙药”。张纪水主任说,一般是症状较轻的患儿家长会有这种想法,看到孩子有好转,就想着能完全治愈。目前,部分轻症自闭症患儿通过规范、持续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即能基本实现生活自理和有基本的社交。重症患儿家长往往进入另一个极端,放弃治疗或者盲目治疗,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或走了很多弯路。对于自闭症患儿,就个体来说,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因此,一旦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断。确诊后,应遵守综合治疗的原则,通过脑功能训练、药物治疗、个体化康复等手段尽早干预,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误区三:自闭症患儿都是“天才”。人们愿意相信生病的孩子都是“折翼天使”,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特长,而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自闭症患儿在绘画、音乐、记忆、心算等方面表现出特长。在张纪水主任15年的接诊记忆里,有“特长”的自闭症患儿仅有几十例,有一位患儿让他印象深刻,能准确说出历史上阳历的某一天是星期几。张纪水主任介绍,自闭症谱系中包括典型自闭症、不典型自闭症(高功能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瓦解性精神病等类型,其中,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儿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长的概率会比较高,然而这部分患儿只占很少比例。

误区四:得了自闭症很丢人,不能让人知道。张纪水主任说,目前自闭症患儿确诊后可以到残联办一张残疾人证(精神残疾),然后去指定康复机构做康复治疗时可享受国家补助。然而很多家长拒绝给孩子办残疾证,觉得很丢人,甚至不愿意告诉亲戚朋友孩子患病的事实。其实这样不仅不是保护孩子,反而可能因为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而影响孩子一生。正如前面所述,自闭症不是心理疾病,它就像先心病一样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只有正确认识、客观对待,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选择。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