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家教


【转】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内疚感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0/10/12 15:42:53 作者:徐明芳 浏览次数:720

有的家长问:“我的孩子犯了一点儿小错就内疚好久,好不好呢?”有的则问:“为什么我的孩子犯了错,却一点儿也不内疚呢?”
    我们知道,内疚是个体行为危害了别人或违反了道德规则而产生良心上的反省,是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孩子的内疚感是社会化表现的高级情感。内疚一旦发生,就能形成采取补偿行为的动机力量。因此,可以说适当的内疚感是非常必要的,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当然是有益的。
    儿童心理专家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在有各种玩具的实验室里,实验者告诉孩子们看住笼子里的仓鼠,不要让仓鼠跑掉。在实验者离开的25分钟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眼睛从仓鼠笼子上移开了一会儿。当他们转过脸的时候,笼子里的仓鼠不见了。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    

结果证明,4岁孩子开始有了内疚感的萌芽,56岁是孩子内疚感发展的时期。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内疚感与个体气质和教养方式有关。一个具有“害怕”气质的孩子,在面对过失的时候更容易体验到内疚感;一个有点“害羞”的孩子,做错事后也更容易体验到内疚感。在教养方式方面,家长的强制专断将不利于孩子道德情感的发展(包括内疚感)。
    那么,什么是强制专断的教养方式呢?

公园里,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正在玩一件好玩的玩具,于是就从对方手里抢过来自己玩。结果玩具弄坏了,玩具的主人很伤心。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引导他体会对方的心情,就会激发孩子的内疚感,避免日后再犯下同样的错误。但是,如果父母强制拉扯孩子,责骂甚至棒打他,那么会使孩子产生气恼和敌对的情绪,不仅不愿意遵从成人的指示,而且也阻碍了其情感情绪的发展。

因此,对文章开头家长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个体气质和教养方式两方面来分析,从而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

首先,内疚感强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的气质。心理学上的气质与我们常说的气质有所不同,一个主流观点认为儿童显现的气质可分为容易型、困难型、缓慢适应型及混合型。容易型有高度的适应能力,积极和缓和的情绪状态;困难型缺少适应性,情绪强烈且通常是消极的;缓慢适应型在新环境中不安、害羞,但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和适应。

对此,父母可以通过教养方式来引导和改变孩子的气质。比如,如果父母教一个容易焦虑和紧张的孩子如何抑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一段时间后,孩子便能保持镇定和平静了。同样,害怕、害羞的情绪既能随着时间而逐步克服,也可以通过教养方式来引导控制。

其次,内疚感强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正确。如今,中国的爸爸妈妈也逐渐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教育方式。比如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一向是西方家庭所推崇的。父母不能连道理都说不清,就让孩子这么做那么做,不仅不利于发展孩子与生俱来的情感萌芽,而且也会损害孩子自我意识的积极成长。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有孩子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化适应之间的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每次实际发生的事件,让孩子注意自己犯错后带给别人的痛苦后果,试着体会不幸的人的心情,明白应该同情不幸的人并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还要正面自己的内疚感,懂得避免今后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不再体验这种“不好”的心情。

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如果妈妈表现得很伤心,孩子可能会不安地问:“我让你不高兴了吗?”这是因为孩子虽无法了解情绪的起因,却已经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引起内疚的可能性。因此,正确地看待孩子的内疚感,引导他们养成适当的内疚感,是父母必须要承担起来的责任。